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9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解析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09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8页大小:40.5 K上传日期:2023-11-09 08:49浏览次数:269U1 侵权/举报

专项09文学类文本阅读(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软萩粑李骏①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②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人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③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博大的版围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那一定是天大的大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须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④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得足够。采摘回来,自然要清洗。洗过之后,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把粮食砸碎。⑤软萩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一时,却最后将生命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⑥软萩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萩服硬,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团。⑦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二白。软萩耙,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⑧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油的金贵,我儿子这一代人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人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⑨经过了舂、揉、煎,软获杷就要出锅了。这时香味四溢开来,淡蓝色的软获粑,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软获把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获粑,那是相当满足的。⑩有一年,我忘了是谁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不吃。我老婆也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⑪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萩,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世界成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吃软萩耙,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⑫母亲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一样偶尔光临。乡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萩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⑬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萩粑的幸福。(选自《散文》2019第12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四段中的“红安老乡”“大别山中”“田野”等词语,后文又用“乡间”等字眼,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的故土情结,让文章透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B.第四段中“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的对比,写出了母亲教会我尊重自然的生活理念,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母亲也带给了作者许多人生感悟和生命启示。C.文章通过“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一个外星人”这一情节,写出了作者和家人对软萩粑的不同态度,表达对人们忘记过去的不满。D.文章结尾通过对老屋还在、母亲去世、乡亲变老、姐姐嫁人、外甥上大学等内容的叙写,表达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读来让人共鸣。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软萩以人的形象和情感,表现了软萩的性格特点。B.文章第八段通过对“我珍惜一切食物,绝不暴殄天物”的描写,与“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食物的珍惜。C.本文围绕软萩来行文,先介绍软萩的特征,再写采软萩、加工软萩、吃软萩粑的过程,最后写由此而带给作者的感悟:软荻既是本文写作对象,又是本文的线索。D.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用词简洁鲜活,表达了作者对软荻粑独特的记忆和情感体验。3.结合文章前三段,请简要概括软荻的特点。4.文章中说:“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作者还在固执地坚守着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C2.B3.(1)美丽、生命力顽强。(2)不夸张、也不张扬。(3)安于现状,但向往阳光。(4)朴素、执着追求。4.(1)坚守着如软萩一般的性格:不夸张、不张扬,安于现状、朴素,但向往阳光、执着追求。(2)坚守着情感的寄托:吃软萩粑的幸福,对母亲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3)坚守着人生哲理:人要学会感恩,人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表达对人们忘记过去的不满”错误,儿子和老婆并没有对软萩粑的记忆,谈不上“忘记过去”,此处情节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软萩粑的情有独钟,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与‘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形成对比”错误。是构成类比,借此突出作者对食物的珍惜。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具体考查对物象特征的概括能力。由“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分析可知,软荻美丽、生命力顽强。由“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分析可知,软荻不夸张、也不张扬。由“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分析可知,软荻安于现状,但向往阳光。由“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人的生命一样”分析可知,软荻朴素、执着追求。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类文本情感和内涵的探究能力。文章的前两段交代了软萩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交代出生命力的顽强,然后交代了它的颜色以及秉性,表达出作者对软萩的赞美之情。由“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等处的描写可知,软萩不夸张、不张扬,安于现状、朴素,但向往阳光、执着追求,作者坚守的是如软萩一般的性格。本文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写软萩粑是为了携母亲,所以由物及人,引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到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萩粑是相当满足的,而故人给自己带了几个软萩粑,自己一个人吃的津津有味,而自从母亲离开了我妈妈,老家便慢慢地成为记忆,通过自己再次品味软萩粑,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第四段写到母亲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并且教导我们不要贪多,留点根叫它明年再生长,通过对母亲采摘软萩的习惯的描写,蕴含了人要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童谣路明(1)阿枣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阿枣打扇子,一边轻声唱:一箩麦,两箩麦,三萝开花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2)阿枣动了一下。(3)外婆看看她,又唱:“猫咪猫咪,明朝初二,买条鳑鲏,挂在床里。鳑鲏跳一跳,猫咪笑一笑。”(4)阿枣翻了个身,问:“猫咪为什么要笑一笑?”(5)外婆说:“猫味看到鳑鲏鱼,知道自己有的吃了,心里开心,自然要笑。”外婆拍拍阿枣的屁股,你烦死了,快睡觉。(6)“我要听扇子歌。”(7)“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8)阿枣睡着了。(9)那是一九八六年的夏天,阿枣四岁。妈妈要回镇上。她对阿枣说:“阿枣,去外婆房间里玩一会儿。“阿枣玩够了,四处找妈妈,妈妈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阿枣追出门,摔倒在地上,哭着爬起来,又摔倒。外婆抱起阿枣,在她耳边唱:“阿枣宝,依要啥人抱?我要姆妈抱,姆妈纺花做袄袄。阿枣宝,做要啥人抱?我要阿爹抱,阿爹出门买糕糕。阿枣宝,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10)阿枣在前面跑,外婆端着饭碗一路追。阿枣叹:“不吃不吃,我不爱吃蒸鸡蛋。”外婆说:“阿太(小祖宗),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以后阿枣长不高。”阿枣说,“长不高就长不高。”(11)外婆又跑了几步,蹲下去说,“阿枣,等等外婆,外婆跑不动了。”(12)外婆养蚕,阿枣帮忙喂桑叶。初生的蚕宝宝只有火柴头那么大,黑乎乎的,在阿枣手上扭来扭去。蚕宝宝个头小,胃口一点都不小,嫩嫩的桑叶铺满什匾,不一会儿就被咬得千疮百孔。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13)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朵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14)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沙。(15)快到端午了,老蚕不再进食,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阿枣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16)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阿枣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17)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柴禾带着潮气,烟囱口冒不出青烟,只是一片白茫茫。阿枣坐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曲绿。仿佛连日脚都变慢了。(18)外婆病倒了。阿枣跑去外婆床边。外婆摸着阿枣的头说:“外婆死了,阿枣就看不到外婆了。”(19)阿枣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20)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21)“蚕宝宝在茧子里面干吗呀?”(22)“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了一个口,蚕宝宝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23)“外婆不要飞走。”(24)“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阿枣。”(25)阿枣每天早上跑去看外婆。外婆闭目休息,阿枣拉拉外婆的手:“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26)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满脸的相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阿枣呀”。(27)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阿枣。八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28)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闹哄哄的,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阿枣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阿枣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29)阿枣,妈妈没有妈妈了。(30)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阿枣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