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易错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格式:docx页数:9页大小:18.1 K上传日期:2023-11-14 15:52浏览次数:103U1 侵权/举报

易错点01从中华文明起源秦汉统一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易错点【01】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名师点拨】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社会形态即为奴隶社会。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时期国家机构中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由此可见当时的奴隶买卖比较普遍。而广义的封建社会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因此,虽然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也被称为“封建制”,但此处的封建只能理解为狭义的封邦建国,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一点一题】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D)A.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冶铁业是手工业中的主要部门,铁器种类繁多C.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土地自由买卖D.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买卖的官吏,奴隶买卖普遍【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商周时期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买卖的官吏,奴隶买卖普遍,故D正确;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兵器和礼器,排除A项;青铜业是手工业中的主要部门,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不能买卖,排除C项。故选D项。易错点【02】郡县制并非秦朝最早出现【名师点拨】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就分别开始实行了县制和郡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行政管理上也普遍推行县制。因此,并非秦朝(秦朝与秦国不同,秦国是东周时期一个诸侯国,而秦朝是嬴政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最早实行郡县制。【一点一题】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该学者认为(A)A.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B.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D.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详解】根据“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表明战国形成郡县制,地方长官只属于诸侯国国君,具有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向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过渡的特点,A正确;B不符合材料“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排除C;西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权,D错误。易错点【03】夏、商、西周未实现中央集权【名师点拨】夏朝直接统治的范围仅限于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对于其他地方主要是通过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因此未实现中央集权;商朝相对于夏的统治在国家机构上虽更加完善,但对于地方的统治仍区分内外服,商王仅能直接控制王畿地区(也就是内服),对于外服(其他方国和部族)也仅能实现间接控制;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如再次分封、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形成割据势力。这说明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一点一题】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末年,幽王宠幸褒姒,废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西申侯联合缯国等诸侯和犬戎,与王军战,幽王和伯服均被杀,西周灭亡。西申侯等诸侯共尊宜白为周王,即周平王。该事件表明当时(A)A.贵族等级秩序败坏 B.宗法制已不被认可C.诸侯竞争愈演愈烈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详解】周幽王擅自废立储君,引发贵族内斗,最终与诸侯及周边少数民族作战失败而被杀,贵族内部等级秩序遭到破坏,A项正确;周幽王立伯服为储君,申侯拥立宜白,伯服和宜白都是周幽王的儿子,这表明当时五位继承还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竞争,排除C项;在分封制的基础上,西周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04】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但也埋下了割据隐患【名师点拨】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制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所以说分封制也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一点一题】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D)A.促进了民族交融 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C.推动了文化繁荣 D.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详解】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这意味着分封制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的局限性,排除B项;文化繁荣与材料中文化融合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易错点【05】郡国并行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名师点拨】郡国并行制其实也为黄老无为思想在政治制度上的一个体现,郡国并行制也是对于楚汉战争时期封王政策的延续。因此,郡国并行制是在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这一制度虽然为后面割据势力的埋下了隐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汉初稳定社会秩序、开发地方经济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一点一题】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大封吕姓亲属为王,引起刘姓宗室和群臣的反对。在平定诸吕之乱中,齐王刘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刘姓王朝的存在。材料意在说明(B)A.外戚干政不利社会稳定 B.郡国并行制有一定积极作用C.汉初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汉初地方诸侯实力十分强大【详解】平定诸吕叛乱过程中,刘氏诸侯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西汉初期的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凸显的是刘氏诸侯王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郡国并行制对于中央集权的冲击,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易错点【06】专制主义不等同于中央集权【名师点拨】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一点一题】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B)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详解】根据“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台的地位与权力提高,分割的宰相的权力,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异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不是本质,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易错点【07】封建专制不等同于封建制度【名师点拨】“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一点一题】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C)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建立了共和政体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结束了封建制度【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看出这个“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1912年2月溥仪皇帝逊位说明清朝统治结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强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易错点【08】小农经济不等同于自然经济【名师点拨】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和商品经济对立,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特点。【一点一题】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D)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 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 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详解】根据材料中“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可知当时我国土地耕种者的身份得到认可,小农经济正在建立,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家赋税繁重的信息,故A项错误;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的标志是商鞅变法中允许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易错点【09】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完全是孔子、孟子的“儒学”【名师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并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学,而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一点一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先秦的孔孟学说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儒家学说与权术【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汉代新儒学,即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指宋明理学,排除;D项不全面,排除。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