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点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高考历史易错点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16.4 K上传日期:2023-11-14 15:52浏览次数:167U1 侵权/举报

易错点04明清中国版图奠定面临挑战易错点【01】辩证看待宦官专权与加强皇权的矛盾【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但很多时候由于皇帝需要利用宦官掣肘外廷或其他原因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虽然这种情况在一些朝代后期变得不可控,让我们认为宦官专权就只是对于皇权的削弱,但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因为宦官的权力皆来源于皇帝、依赖于皇帝。同样,明中后期内阁权力的增大反映的也是皇权的强化。【一点一题】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详解】根据“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可知,在内阁制度下,皇帝利用司礼监太监制衡内阁,宦官权力扩张,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A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材料反映内阁的权力受到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制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02】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名师点拨】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一点一题】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l.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详解】材料表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排除ABD,故选C。易错点【03】内阁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约束【名师点拨】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但它并非无任何权力,明朝后期,很多时候内阁都在履行宰相职权。此外,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一点一题】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A.票拟赋予内阁职权提升其政治地位 B.票拟有可能架空皇权弱化君主专制C.票拟对皇权滥用有一定的约束力 D.票拟有可能激化君相之间的矛盾【详解】根据“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这一信息可得出,内阁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内阁政治地位的提升,故排除A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架空皇权,故排除B项;明代已经没有丞相,故排除D项。故选C。易错点【0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名师点拨】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的作用。宋代的“台谏合一”和清代的“科道合一”使监察制度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驾驭百官的工具,而失去了对皇权监督制衡的功能。但在某些时期,监察制度还能发挥部分“匡正君主,谏诤得失”的功用,并成为相权制衡皇权的有力杠杆。【一点一题】孙中山说:“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A.削弱了皇权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C.杜绝了腐败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详解】根据材料“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知,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B项正确。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C项“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大,故排除。皇帝和中央大臣之间的关系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易错点【05】古代朝贡贸易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名师点拨】一般认为,“朝贡贸易”具有以下的一些弊端:1.“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2.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3.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但是,朝贡贸易在历史上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加强了清朝与周边国家以及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认同与融合。【一点一题】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详解】根据材料“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表明永乐年间大规模的朝贡贸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繁荣,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可见朝贡贸易对于部分贫民有一定好处,选项A排除;“国用亦羡裕”可见朝贡贸易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选项D排除。解题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突破了教材知识,从朝贡贸易的益处考查,唯有打破教材常识,准确解读材料才能正确解题。易错点【06】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名师点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不是反儒学思想,而是儒学的趋时更新。思想家们认为明朝灭亡与实行君主专制有深刻关联,他们从儒家民本理念出发,批判君主专制。【一点一题】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儒家思想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所以,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新的历史条件指的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理学僵化,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并不是对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思考,不是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排除C项;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是地主阶级,所以其思想实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点【07】明清时期主流社会思潮仍旧是理学【名师点拨】清代理学处于衰落阶段,但由于社会诸方面因素的作用,理学仍处于主流地位,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封建家族、宗法制度的支撑,为劳动民众所尊奉。【一点一题】明末到清中叶,在儒家思想内部酝酿着一股思潮,如顾炎武明确提出了多种“分权”形式以削弱皇帝权力对各级政府的影响,袁枚则通过讴歌西周封建制下士人可自由往来、百姓可自由寻找职业的方式,批判封建社会后期郡县制下皇权专制的弊病。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科举制僵化导致士人不满 B.政治民主化进程已开启C.先进儒生的新型政治理想 D.程朱理学已非主流思想【详解】材料论述的是明清时期部分儒家学者对皇权专制的批判和反思。这些思想不同于传统专制集权下的儒家思想观念,是儒学发展至明清时期的新表现,反映了先进儒生的新型政治理想。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论述科举制僵化的问题,没有体现士人对科举制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学者对皇权专制的批判,这一批判虽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未开启政治民主化进程,B项错误;程朱理学仍然是主流思想,排除D。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