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05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解析版)
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05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93页大小:11.7 M上传日期:2023-11-14 15:39浏览次数:108U1 侵权/举报

类型5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1.(2022·广东肇庆·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暑假我开车到了美丽的海南岛。优美的岛屿风光让我情不自禁地在海边游玩了一整天。夜幕逐渐降临,温度下降,看到衣角扬起的方向,我意识到风向不知不觉中已转为由陆地吹向海洋。”以上为某人游览日记中的一段。下图示意海南岛水系分布。(1)比较白天海洋与岸边陆地的气温、气压状况,分别绘制出白天、夜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2)海南岛四面环海,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判断岛上河流流域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答案】(1)白天,海岸附近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面气温低,气压高。热力环流模式图:(2)海陆间循环。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岛屿上空,形成降水,补给河流;岛上的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由岛屿中部流向四周,最终汇入海洋。【解析】本大题以海南岛水系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白天,陆地增温块,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海洋吹向击地,高空相反。夜晚,陆地降温块,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高空相反。(2)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面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的运动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岛屿上空;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水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岛屿上,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散发,一部分降落到地面的降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补给河流;岛上的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由岛屿中部流向四周,最终流入海洋。2.(2021·贵州·遵义四中高一阶段练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对“热力环流”过程进行模拟,具体步骤如下:①如图所示,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在长方形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1)请在上图中用“→”绘制烟雾的飘动方向。(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大气______→热力环流。(3)若下图中A、B分别代表黄沙和草皮地面,C、D分别代表黄沙和草皮地面的高空,虚线表示放置在室外之前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请用实线分别绘制上述热力环流形成后玻璃缸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4)当发生热力环流后,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气温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答案】(1)(2)    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降运动)    气压差    水平运动(3)(4)    BACD    ABCD【解析】(1)根据热力性质的差异,黄沙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上升,底部形成低压,顶部形成高压;草皮升温慢,温度低,气流下沉,底部形成高压,顶部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底部气流由草皮流向黄沙,上部正好相反。(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大气发生垂直运动,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冷的地方气流下沉,使得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3)根据热力性质的差异,黄沙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上升,底部形成低压,顶部形成高压;草皮升温慢,温度低,气流下沉,底部形成高压,顶部形成低压,等压面如图所示。(4)根据上题分析,气压B>A,C>D,底部的气压比顶部高,所以四处气压由大到小为BACD;温度A>B,上升同样的高度,气温下降值相同,因此C>D,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BCD。3.(2021·河南·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某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下图示意该沙漠地区绿洲分布。(1)指出M地夜晚的风向,并说明其形成过程。(2)绘制白天以绿洲为中心的等压面(用虚线表示)及热力环流示意图。【答案】(1)(1)风向:东南风;过程:绿洲比热容大于沙漠,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温度高,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2)作图如下:【解析】(1)“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说明该地风向的形成是热力环流作用的结果。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沙漠比热容小于绿洲,故沙漠升温和降温都快。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因此近地面夜晚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M处形成东南风。(2)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沙漠比热容小于绿洲,故沙漠升温和降温都快。白天沙漠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绿洲升温慢,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压区等压面向上拱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如下图所示:4.(2021·吉林·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学校开展对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下图示意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时段海陆等压面。(1)将①②③④四点按气压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序。(2)用实线绘制①②③④四点间的气流流向。(3)判断图中近地面等压面的分布状况最可能出现在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请说明理由________。【答案】(1)②>①>③>④(2)(3)    夜晚    夜晚,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温低,气压高,海上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解析】本大题以某学校开展对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根据气压分布规律,一般来说,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②>④,①>③;等压面凸向海拔高处气压高,反之气压低,可知近地面气压②>①,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即③>④;因此四点气压状况为②>①>③>④。(2)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近地面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因此可以判断,①处气温高于②处,①处气流上升,②处气流下沉,②处气压高于①处,近地面气流由②流向①,高空相反,气流由③流向④,形成如图所示的顺时针环流:(3)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气温高,气压低,海洋上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海风。夜晚,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温低,气压高,海上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图中此时陆地上出现高压,海洋形成低气压,由此判断,此时是夜晚的海陆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状况。5.(2022·重庆·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此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小区域的地方性风,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大型湖泊附近常常由于湖泊与陆地气温存在差异,产生了风的昼夜差别,我们称之为湖陆风,每年夏季,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常常存在着典型的湖陆风。下图是鄱阳湖区域2010年8月每日14:00平均温度分布图。(1)从总体上看,8月份14:00鄱阳湖湖区气温比周边陆地气温要____(填“高”或“低”),因此,此时鄱阳湖附近主要的风向为____(填“湖风”或“陆风”)。(2)请在下图中用虚线绘制出此时图中沿29.0°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并在图中将其热力环流绘制出来。(3)湖泊面积大小变化对湖陆风强弱影响巨大,一般情况下,湖泊面积越大,湖陆风越强。比较鄱阳湖冬夏季湖陆风强弱:____季强;____季弱。请分析其原因____。【答案】(1)    低    湖风(2)(3)    夏    冬    因为夏季为丰水期,鄱阳湖湖面广,湖陆之间温差较大。【解析】本题以鄱阳湖以及湖陆风为材料,主要涉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速度快于湖泊,所以8月份14:00鄱阳湖湖区气温比周边陆地气温要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陆地上气温较高,形成低压中心。近地面风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在垂直方向上,湖泊盛行下沉气流,陆地盛行上升气流;鄱阳湖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陆上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流由鄱阳湖吹向陆地,高空由陆地吹向鄱阳湖。如下图所示:(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鄱阳湖夏季为丰水期,湖泊面积大;冬季为枯水期,湖泊面积小,所以夏季湖泊面积大于冬季,湖陆热力性质夏季大于冬季,水平气压梯度力夏季大于冬季,夏季湖陆风强于冬季。6.(2021·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1)据图,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3)据了解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在下图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3)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结合材料“城市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并读图可知,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大于0,说明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7时和17时的风向相同,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区;但7时热岛强度值较高,17时热岛强度值较低,说明7时时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多,城市和郊区温差较大,风力较大,因此7时的城市风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2)读图可知,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城市中心城区比郊区的温度高得多。主要原因是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积雪大部分反射回去,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少,大气温度低;同时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扫较及时,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少,地面吸收热量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温度高。因此城区和郊区的温差加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高。(3)海陆风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理是凉爽的海风对城区的降温作用。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应是海水温度低,气压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白天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白天海水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海洋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凉爽的海风吹向城区,对城区有降温作用,从而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绘图如下:7.(2022·安徽·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了更好理解等压面发生弯曲后在沿海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某校同学绘制了素描图。(1)判断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点气压值的关系,并说明判断理由____。若a位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