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词的类别
八年级上册语文词的类别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23.4 K上传日期:2023-11-10 21:50浏览次数:45U1 侵权/举报

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例如: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同义词愉快一快乐,觉察一察觉,热忱一热情,疲倦不堪一疲惫不堪,每组词意义基本相同,在语言中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还有一些词意义相近,但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请求”和“恳求”,前者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后者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例如“时代”和“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指范围大;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有的同义词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例如“布匹”和“布”所指事物相同,但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多指具体的、个别的布。还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形容词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上句中,加点的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都是形容词。“凌乱”表示状态,再如“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强壮”表示性质,再如“好”“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还有些形容词表示颜色,如“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有些表示形状,如“大”“小”“宽”“窄”“笔直”“弯曲”。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数词和量词数词,我们都很熟悉:“一”“七千”“六万九千”,表示确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表示概数;“第一”“老三”“初五”,表示序数。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条”“只”等,表示事物的单位;“米”“千米”“毫升”“升”“克”“干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回”“趟”“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1)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2)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3)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代词下边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天上的街市》和《皇帝的新装》,注意其中加点的词:(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2)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知道了这些加点词的属性之后,再去读一下前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副词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好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了累累的果实?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点的三个副词的使用。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读一读下边《邓稼先》中的句子,看看其中的副词分别起怎样的作用。(1)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2)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介词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沿河边(跑步)从昨天(开始)比前几天(热)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它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连词(1)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陆定一《老山界》)(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杨振宁《邓稼先》)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假设、条件、因果等关系。叹词和拟声词“唉”“哎”“嗨”“喂”“嗯”“哎呀”“哎哟”等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例如:(1)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乘凉。(表示感叹)(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表示感叹)(3)喂,你听见了没有?(表示呼唤)(4)“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表示应答)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2)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踪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李森祥《台阶》)(3)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李森祥《台阶》)助词(一)助词是起辅功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例如:(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朱自清《春》)(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杨绛《老王》)(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杨绛《老王》)“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例如: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助词(二)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莫怀戚《散步》)(4)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有关的其他知识点:词义和语境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有一个意义,称为单义词,如“鱼塘”“桑树”“公里”“地球”“三轮车”等。汉语中很多的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称为多义词。例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后来引申指“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个义项是通过比喻产生的,又称为“比喻义”。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我们称其为语境。语境对于词的意义起限制作用,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例如: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莫怀戚《散步》)“自然”是个多义词,有不止一个义项,在这句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刘湛秋《雨的四季》)“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兄、愚见拙拙作、拙著、拙见敝敝人、敞姓、敝校鄙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词语的感情色彩(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2)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这两个句子,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句(1)的“高尚”“纯粹”充满赞美、喜爱、肯定的情感;句(2)的“狭隘”充满贬抑、厌恶、否定的情感。汉语中有不少像上面那样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温柔”“慈爱”“纯真”“奋不顾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称为褒义词;“愚蠢”“卑鄙”“丑陋”“贪生怕死”“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称为贬义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如“大、小”“高、低”“远、近”“粗、细”和“发动”“参观”“挖掘”“结果”等。反义词真—假、动—静、有限—无限、完整—残缺,我们知道它们意义完全相反,互为反义词。还有一些词,意义上是相对的,我们习惯上也把它们称为反义词,如:黑—白、甜—苦、上—下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