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知识点梳理(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知识点梳理(苏科版)
格式:pdf页数:10页大小:300.6 K上传日期:2023-11-10 21:50浏览次数:227U1 侵权/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梳理第1章声现象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2、声音的传播(1)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2)形式:声音是一种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vt(3)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发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测距原理s(v为声速)。23、声速(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2)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4)15℃是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5)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6)声速随介质的温度升高而增大。(7)实例1:百米赛跑,先看见发令枪冒烟,过一段时间才听到枪声。(8)实例2:雷雨天气总是先看见闪电,过一段时间才能听见与闪电同时产生的雷声。4、声能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声能。例如:声波能使烛焰晃动、超声波钻孔机能加工坚硬的玻璃等。考点2乐音的特性1、乐音(1)定义:通常指那些悦耳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2)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弱。(2)影响因素: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3)实例:震耳欲聋、窃窃私语、声音洪亮、放声歌唱、调节音量等。3、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2)影响因素: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4)实例:男低音、女高音、声音的“粗”、“细”等。4、音色(1)定义:声音的品质。(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实例:“闻其声知其人”、“声纹锁”、模仿声音等。考点3噪音及其控制1、噪声的含义(1)物理学角度:通常指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是声源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2)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与乐音的关系:乐音在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时,可以转变为噪声,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2、噪声的危害(1)噪声的强弱:用声强级来描述噪声的强弱,它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声强级为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2)危害:除了使人烦躁、注意力不易集中,妨碍工作和休息外,还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3、噪声的控制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有:(1)在声源处减弱,如:禁止鸣笛、摩托车的消声器等;(2)在传播途中减弱,如:道路两旁种植的行道树、房子安装的双层玻璃、高速公路某些路段安装的板墙;(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耳罩、头盔等。考点4超声波和次声波1、可听声与不可听声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作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2、超声波(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2)应用:一是传递信息(如:倒车雷达、声呐、B超、超声探伤仪等);二是传递能量(如:清洗、碎石、焊接等)。3、次声波(1)特点:传播远、易于绕过障碍物,几乎无孔不入等。(2)应用:一是传递信息(如:预报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监测核爆炸等);二是传递能量(如:使机器设备破裂、建筑物坍塌等)。补充:声音三要素的辨别吹气:(发声体:空气柱)音调高低:左边音调最低,右边音调最高。敲击:(发声体:瓶子和水)音调高低:右边音调最低,左边音调最高。第2章物态变化考点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三态的特征: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书本、课桌等;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水、酒精等;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如空气、氧气等。(3)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作物态变化。2、温度(1)温度的含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摄氏温度①单位:摄氏度,符号:℃;②摄氏度的规定:把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3、温度的测量(1)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温度计的使用测量前:应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读数时: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体温计特点作用量程:35℃~42℃按人体体温设计,应用酒精消毒分度值:0.1℃灵敏度高,测量更准确玻璃管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一弯曲的缩口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考点2汽化和液化1、汽化(1)定义:物质的状态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需要吸收热量;(2)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实例:湿衣服晾干、额头擦酒精降温等。2、蒸发(1)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影响因素: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3、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作沸腾。(2)条件:温度达到沸点、持续吸热;(3)现象: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4)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高。4、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需要放出热量;(2)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实例:烧水时壶嘴的白气、雾和霾的形成等。考点3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作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作凝固,凝固需要放出热量。2、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这个温度叫作熔点(或凝固点),如冰、海波、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3、熔化和凝固规律(1)熔化规律: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升高。(2)凝固规律:液体在凝固成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液体在凝固成非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考点4升华和凝华1、升华(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作升华,升华需要吸热;(2)实例: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碘变成碘蒸气等。2、凝华(1)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作凝华,凝华需要放热;(2)实例:冬季的霜、窗户上的冰花、雾淞等。考点5水循环1、自然界中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吸收热量的的三个过程是熔化、汽化、升华。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水的能量要增加。放出热量的过程是凝固、液化、凝华。在这些物态变化过程中,水的能量要减少。2、如图所示,方框内是水处于三种状态时的名称,请根据箭头所示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的情况。考点6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特点本实验主要的考查点为:(1)测最仪器的选取:秒表和温度计;(2)组装器材的顺序:自下而上;(3)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4)缩短水沸腾时间的方法:加大酒精灯的火焰,选用初温较高的水,给烧杯加盖子,减少水量;(5)水开始沸腾的判定:观察到烧杯中水的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达水面时气泡破裂;(6)沸腾前后气泡的特点(如图所示);(7)收集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性规律;(8)绘制温度一时间图像;(9)根据表格数据或图像判断沸点;(10)根据沸点判断当地的大气压;(11)实验中产生的“白气”的状态及其成因:“白气”是液态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与热量、内能之间的关系: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大;(13)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观察现象: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水继续从石棉网上吸热。考点7实验: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本实验主要的考查点为:(1)测量仪器的选取:秒表和温度计;(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3)选用微小颖粒的固体的目的:可以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使测量结果更准确;(4)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5)水浴法加热:使固体受热均匀;(6)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7)绘制温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物质的状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8)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和热盘的变化关系: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内能增大,非晶体则温度不断升高,吸收热量,内能增大。第3章光现象考点1光的色彩颜色1、光源(1)定义:本身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2)分类:天然光源(如太阳、闪电、发光的水母等)和人造光源(如舞台的灯光、点燃的蜡烛等)。2、光的色散(1)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3)实例:彩虹、霓、晕、华等。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考点2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1)特征:热效应比较显著;(2)产生: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3)应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遥控器等。2、紫外线(1)特征:使荧光物质发光是最显著的性质;(2)应用:紫外线灯灭菌、验钞机等。考点3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实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3)应用:射击瞄准、队列排直、激光准直仪。2、光线: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作光线。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约为3×108m/s。考点4平面镜1、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作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大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2)距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对称性: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4)性质: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选填“虚”或“实”)像。3、应用(1)成像:对镜梳妆、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2)扩大视野:室内安装平面镜可扩大视野;(3)改变光路:潜望镜是用两块平面镜组成的,通过潜望镜观察到的是虚(选质“实”或“虚”)像。(4)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如装饰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夜间行车时,车内的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像会干扰驾驶员的视线等。考点5实验:探究平面镇成像的特点本实验主要的考查点有:(1)实验器材:2个相同的物体、方格纸、玻璃板、笔、刻度尺、光屏;(2)实验环境:选择较暗(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原因是:实验现象更明显;(3)玻璃板的选择与放置:①选择透明的玻璃板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选择较薄的玻璃板的目的:防止产生重影;③放置方式:竖直放置;(4)选用等大的两个物体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5)选择方格纸比白纸好的原因:可以准确地确定像与物的位置;(6)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体同侧;(7)验证像是虚像的方法:直接观察光屏,光屏承接不到像;(8)多次测量物距、像距的目的: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9)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10)若测得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就测量、玻璃板有厚度、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等。考点6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如:倒影、平面镜成像等。(2)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路的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当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作镜面反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