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4——选择题之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4——选择题之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
格式:docx页数:14页大小:330.4 K上传日期:2023-11-09 08:49浏览次数:154U1 侵权/举报

论述文本阅读之客观题(选择题)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点。“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可以是一种认识、发现或感受,可以是一种见解、推论或观念,也可以是蕴含某些知识或内容的概念、句子或句间逻辑、语义关系等。信息筛选就是对命题人对文本的归纳、概括、转述相关内容正误的判断。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准确答题的关键:①设误手法;②命题陷阱;准确答题的步骤:①定位信息源;②落实设误点。【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图示:一、【设误手法】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删:删减。删减定语、状语、补语,改变原意。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②添加原文没有的结果、结论或事实,造成混淆是非。3.改:改换。改换词语(名词、代词、动词等)代替,造成曲解原意、说法绝对、张冠李戴。4.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造成断章取义、曲解原意。5.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随意组合而造成错误,干扰判断,造成无中生有。6、变:调换调换句子顺序或句间关系,使逻辑关系与原文不一致或不合事理,造成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二、【命题陷阱】(一)【信息增删改】转述陷阱信息增删改,是指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增加一些信息,删除或改动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增删或改动定语、状语或某一语句。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范围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造成以偏概全现象;如遗漏一些条件性的语句,也会导致结果不能成立。或故意添加一些信息,在选项中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对原文内容曲解或造成无中生有、混淆时态等现象,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添加的这部分信息,也不能成立。因此,就出现了以偏概全、武断绝对、无中生有、混淆时态四种陷阱。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一要注意与比对词语前面的表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①表示范围的词(大多数、几乎、仅仅、基本、凡是、所有、都、全、总共);②表示程度的词(根本、更、更加、尤其、最、十分、非常);③表示频率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④表示多项并举的词(和、同、跟、以及、另外)。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针对部分,是全称还是特称。如:部分、全、特别、总是。【例题】(2022年·全国甲卷)原文: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选项:2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答案】 D.“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故选D。2、说法绝对原文的内容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注意选项中:表示全部范围的词(全部、所有、总共、一概)、表示限定范围的词(只、仅仅);表示肯定的词(必定、必须、一定、就)。【例题】1(2022年·全国甲卷)原文: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选项:1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答案】 C.“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例题】2(2022·全国新高考I卷)原文: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选项:2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答案】 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说“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材料二第三段最后说“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所以B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说法绝对。3、混淆有无(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①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②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故意增加内容,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例题】1(2021·全国新高考I卷)原文: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选项:2.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答案】 “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原文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无中生有。【例题】2(2022·全国新高考I卷)原文: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选项:1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答案】 “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4、混淆时态(1)已然未然混淆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把“已然”说成“未然”。(2)或然必然混淆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或把“必然”说成“或然”。要判断“混淆时态”的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过、着等。【例题】(2021年·全国乙卷)原文: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选项:2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答案】 混淆时态。“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错,材料三第一句是“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可见“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故选D。。5、指代有误(指代不明)选项句对原文中的内容指代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选项句中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思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之等。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例题】(2021年·全国乙卷)原文: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选项:1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答案】 C项,指代有误。文中第4段说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篇文本。那么C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就不严密了。(二)【整合概况】转述陷阱所谓整合概括转述,就是在命制选项时,对原文的有些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进行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命题者在信息加工整合概括中会有意设置四类陷阱: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表述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1、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例题】原文: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在执中鉴西、贯通中外的实践中积极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选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答案】“中华传统文化”偷换概念。对比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替换为“中华传统文化”,词语替换,语义改变。2、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混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