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三地理19生态脆弱区与生态发展(解析版)
高三地理19生态脆弱区与生态发展(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0页大小:1.2 M上传日期:2023-11-08 10:20浏览次数:324U1 侵权/举报

19生态脆弱区与生态发展难度:★★★★☆建议用时:40分钟正确率:/20森腾云是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才正式发表的一种云。只有在森林十分健康、繁茂的地方才会出现森腾云。森腾云是植物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汇聚于树冠层上方所形成的云,它昭示着森林的活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森腾云说法正确的是(   )A.其云底高度与对流强弱有关 B.当地干燥无雨时则不能形成C.形成受地形抬升作用较明显 D.森林蒸腾作用使其呈云雾状2.下列地区最容易观察到森腾云的是(   )A.大兴安岭 B.横断山区 C.东南丘陵 D.天山山脉【答案】1.D    2.B【解析】1.森腾云的形成主要是森林的呼吸与蒸腾作用,与地形抬升和对流作用关系不大,AC错误;且干燥晴朗时,森林呼吸与蒸腾作用依旧存在,其产生水汽汇聚于树冠层上方形成小团碎云状的森腾云,故其成云雾状,B错误,D正确。故选D。2.森腾云是森林呼吸与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汇聚于树冠层上方形成的小团碎云。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雨、旱季显著,且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蒸发蒸腾作用强,所以“森腾云”出现频率最高,故B正确。大兴安岭纬度较高,森林物种比较单一;东南丘陵森林比较破碎,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天山山脉森林分布海拔高,为针叶林,不容易观察到,排除ACD。故选B。【点睛】天山北坡有云杉林,表明地表水分较为丰富。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天山北坡地处盛行西风带和来自北冰洋冷空气的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为丰富;由于天山北坡属于背阳坡,光照较弱,水汽蒸发较少,使得地表水分较为充足,能够满足云杉林的生长。祁连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带谱结构复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厚度和肥力变化明显。祁连山地山麓地带和河西走廊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图为东祁连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东祁连山地北侧海拔1000~2300米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土壤 D.水分4.东祁连山地不同区域土壤厚度差异明显,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光照条件 B.面积大小 C.坡度大小 D.成土母质5.导致祁连山山麓地带和河西走廊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重力崩塌【答案】3.D    4.C    5.B【解析】3.东祁连山地北侧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较干旱,发育的植被为温带荒漠带,与光照、热量、土壤联系不大,ABC错误,D正确。故选D。4.土壤厚度的影响因素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地势、外力作用和发育时间,成土母质层越厚,越有利于土壤中矿物质的积累,与光照、面积大小无关,AB错误。成土母质的形成与风化作用有关,同一座山,地域范围较小的情况下,风化作用影响下的成土母质变化不大,D错误。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地势越陡,越容易受外力侵蚀,再加上重力作用的影响,土壤发育越差,厚度越薄,故东祁连山地不同区域土壤厚度差异明显,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坡度大小,C正确。故选C。5.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其中,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如河西走廊。故可推测导致祁连山山麓地带和河西走廊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而非冰川侵蚀、流水堆积、重力崩塌。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1、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黄土高原是滑坡灾害频发地区,某科研团队在黄土高原通过调查分析,探究了地形因子对黄土滑坡分布的影响,得到如下数据,期望能对黄土滑坡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下左图为滑坡相对高差分级统计,下右图为滑坡平均坡度分级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从相对高差和平均坡度分析,黄土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   )A.沟壑侧壁 B.墚峁顶部 C.淤坝底部 D.河床地带7.直接影响滑坡体滑移速度的是(   )A.坡形 B.坡度 C.坡向 D.坡长8.对于特定的黄土滑坡体,用相对高差可以估算滑坡体的(   )A.滑动时刻 B.危害程度 C.滑坡频率 D.规模大小【答案】6.A    7.B    8.D【解析】6.根据左图可知,黄土滑坡主要发生在相对高差20~140米的范围内,以60~80米的范围最为频发;根据右图可知,黄土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10~50”的范围内,以15~40°的范围最为频发;黄土高原塬、墚、峁、沟壑、淤坝等地形区的特征,可判断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侧壁,坡度较陡,滑坡数量较大,A正确;墚峁顶部、淤坝底部、河床地带的地形都比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不易发生滑坡,BCD错误。故选A。7.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快,故直接影响滑坡体滑移速度的是坡度,B正确;坡形、坡向、坡长对滑坡体滑移速度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8.由于相对高差决定了滑坡体的重力势能,对于特定的滑坡体,根据相对高差可以估算滑动的最远距离以及由此形成的滑坡的周长和面积,即滑坡体的规模大小,D正确;滑坡的滑动时刻取决于多种触发条件,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滑动范围内的建筑、财产及人口分布等,滑坡频率取决于多个条件,ABC错误。故选D。【点睛】滑坡广泛发生在山地、高原及丘陵地区,是阻碍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滑坡的直接危害主要包括毁坏城镇、村庄、铁路、公路、航道、房屋、矿山企业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沙丘是由外力作用从物源区分选出砂粒沉积物而积累的堆积床面。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某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冬春季节盛行大风。该地河岸附近分布着规模较大的沙丘,沿岸交通干线经常受到流沙的袭扰。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间段某沙丘的纵向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推测河漫滩沙丘出露面积最大的月份是(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2月10.不同位置处的砂砾粒度分布基本一致,判断图所示沙丘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②①③11.为了减小沙害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影响,当地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在河流枯水期水位线附近设阻沙林带②在河流丰水期水位线附近设阻沙林带③设置垂直于当地主导风向的阻沙棚栏④设置斜交于当地主导风向的阻沙栅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9.D    10.B    11.A【解析】9.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某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大量来自上游的泥沙搬运至中下游河段凸岸河漫滩进行堆积,到冬季,由于季节性积雪融水以及降水的缺少,河流水位下降,夏季堆积的泥沙出露水面,达到一年之中面积最大的时候,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由于不同位置处的砂砾粒度分布基本一致,说明这些沙丘发源于同一时间段的河流堆积体。①②③④对应一年之中不同的季节。夏季水位最高,大量泥沙在水下进行堆积,对应①;而后,到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堆积体出露水面形成沙丘,对应④;冬春季节盛行大风,将沙丘吹拂搬运至山坡上,对应③;到了次年夏季,新的丰水期水下堆积作用又开始了,对应②;沙丘发育阶段依次是①④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为了减小沙害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影响,阻沙林带应该设立在河漫滩沙丘的前缘,即枯水期水位线附近,冬春季节盛行大风的上风口,减少大风对沙丘的侵蚀、搬运作用,使沙丘不易移动,①正确、②错误。而垂直于当地主导风向设置阻沙棚栏可以更有效,最大限度的抑制沙丘的移动,③正确、④错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继续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乌拉盖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年降水量约340毫米,草类丰茂。20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当地土地退化严重,部分区域寸草不生。裸露的土地上有许多坑洞出现,这些坑洞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为修复生态环境,当地在坑洞中补播优质草种,但存活率不高;经反复尝试,最终成功提高草种存活率,使乌拉盖草原重回绿意盎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乌拉盖草原土地退化后,地表坑洞的形成与扩大是由于(   )A.流水侵蚀 B.冻土消融 C.风力侵蚀 D.地面沉降13.为提高草种存活率,该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混种固氨植物 B.修建防风林带 C.引水灌溉 D.翻耕播种【答案】12.C    13.A【解析】12.根据材料可知当地降水较少,由于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可能产生土地荒漠化,土地上的坑洞应是受风力侵蚀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不断变大,C正确;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A错误;冻土消融随温度变化,不会直接造成地表坑洞形成与扩大,B错误;地面沉降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草原地区不明显,且地面沉降一般不会导致地表很多坑洞形成与扩大,D错误;故选C。13.“当地在坑洞中补播优质草种,但存活率不高”,显然并非草种质量(内部因素),而是环境条件的短板(外部因素)所致。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烈,特别是“面积还在不断扩大”的坑洞更是遭受强烈风蚀之处,土壤养分少;能够“成功提高草种存活率”,必然是解决了草种生长所需的养分,因而“混种固氮植物”是最适宜采取的措施,A正确;该地草类都难以生长,防风林更不可能,B错误;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引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问题,C错误;翻耕使得土壤疏松,会加剧当地沙漠化,D错误。故选A。【点睛】盐渍化草地的成因,主要是盲目开垦和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表现形式为草地盐碱含量增加,阻碍牧草生长,逐渐成为地表裸露的盐碱斑。乌拉盖草原的修复在围栏内进行,根据盐碱斑面积大小和草地植被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盐碱斑外的草地采用围栏封育与施肥方案;中、小面积的盐碱斑采用人工翻地、撒腐殖酸、补播草籽、草帘覆盖的技术方案;大面积盐碱斑则先采用旋耕机翻耕,再实施后续措施。下图为20世纪不同年代洪泽湖水位—面积—容积关系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根据洪泽湖水位一面积一容积关系曲线图,最可信的是(   )A.50年代到70年代比70年代到90年代湖泊容积递减快B.50年代到70年代沿岸围湖造田多,但深水区泥沙淤积少C.70年代到90年代沿岸围湖造田少,但深水区泥沙淤积多D.70年代到90年代洪泽湖深水区湖底平均坡度比浅水区大15.图中洪泽湖水位一面积一容积互动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①旱灾风险加重  ②地下水位下降  ③湖水循环减慢  ④洪涝灾害加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14.B    15.D【解析】14.从图中可看出50年代到70年代水位—容积关系线的间距比70年代到90年代小,A选项错误;70年代到90年代水位—面积关系线低水位斜率小,高水位斜率大,可知洪泽湖深水区湖底平均坡度比浅水区小;50年代到70年代13米以上水位面积递减快,但以下水位面积几乎不变,可以推理沿岸围湖造田多,但深水区泥沙淤积少。故选B。15.洪泽湖水位—面积—容积互动变化可以看出其面积减小,容积减少。将会导致湖水循环加快,③错误;洪泽湖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大减弱,旱灾、洪涝灾害加剧,①④正确,故选D。而地下水位由湖泊高水位决定,其因素变化不大,②错误。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的键在于地理图表的判读,根据图中三个要素的关系,可在假定某个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