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三地理10整体性与生境演化(解析版)
高三地理10整体性与生境演化(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9页大小:953 K上传日期:2023-11-08 10:20浏览次数:280U1 侵权/举报

整体性与生境演化难度:★★★★☆建议用时:40分钟正确率:/21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其分布上限即为长白山林线,小叶章是岳桦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近年来,长白山西坡林线相对稳定,但林线之上却出现了与周围环境差异明显的小叶章斑块(即小叶章密集生长的区域),随海拔升高小叶章斑块的数量逐渐增多,但面积却在减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近年来,小叶章斑块主要出现在长白山的(   )A.苔原带 B.荒漠带 C.冰雪带 D.针叶林带2.高海拔处小叶章的斑块数量增多,说明小叶章在这里(   )A.生长茂盛 B.生长缓慢 C.处于退缩期 D.处于扩张初期3.从长远来看,小叶章的扩张可能使长白山西坡林线之上自然带(   )A.植被的覆盖率降低 B.生态系统趋于脆弱C.植物种类逐渐增多 D.生态结构趋于稳定【答案】1.A    2.D    3.B【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长白山西坡林线之上出现了与周围环境差异明显的小叶章斑块,结合所学知识,山地林线之上海拔较高,气温低,多形成苔原带景观,A正确;苔原带之上海拔更高的地区才是冰雪带,C错误;荒漠带植被覆盖率低,水热条件差,不适合小叶章存活,B错误;近年来小叶章出现在林线以上,D错误。故选A。2.结合材料,小叶章原是岳桦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当地气候的变化,小叶章出现在林线以上,且随海拔升高小叶章斑块的数量逐渐增多,但面积却在减小,说明小叶章在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扩张入侵,D正确,C错误;随海拔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小叶章面积变小,说明其生长并不茂盛,A错误;小叶章数量逐渐增多,说明新生的小叶章较多,可能是生长较快,B不符合题意;故选D。3.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短时间内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同时会导致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A错误;从长远看,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会进一步导致当地生态失衡,生态系统趋于脆弱,B正确,D错误;生态失衡必然影响植被的多样性,C错误。故选B。【点睛】地带性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2、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大致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的变化。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由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随着海拔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海拔、坡向水热组合不同。湿地中碳来源主要是植物固定的C02、原地风化、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外部输入。广西钦州湾滨海沿岸沙井港湿地是一个有机碳储量丰富的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港口建设、海岸带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沙井港湿地生态系统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下图为沙井港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植被茳芏,桐花树群落的柱状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沙井港茳芏、桐花树群落柱状沉积物有机碳垂直分布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桐花树群落与茳芏群落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均在30~70cm范围内B.在0~50cm范围,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C.在0~100cm范围,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不断升高D.在0~100cm范围,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变幅较大5.沙井港茳芏、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土层深度不一样,原因可能是(   )A.植物凋落物差异 B.植物固碳效率差异 C.地下径流输入差异 D.植物根系深度差异6.桐花树是红树林重要树种,比茳芏群落更适合应用于在沙井港地区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原因不可能是(   )A.桐花树有较强的繁衍和适应能力 B.桐花树具有泌盐结构C.桐花树群落更替较快 D.桐花树根系支撑能力更强【答案】4.C    5.D    6.C【解析】4.读图可知,在垂直方向上,桐花树群落最大值在60到70cm之间,茳芏群落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在30到40cm之间,均在30~70cm范围内,A正确;在0~50cm范围,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B正确;在0~100cm范围,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变幅较大在0~100cm范围内,茳芏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C错误,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5.根据文字材料可知,湿地中碳来源主要是植物固定的CO2、原地风化、有机质降解速率以及外部输入。沙井港茳芏、桐花树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土层深度不一样,是植物根系深度差异,导致分解的有机质有差异,D正确;植物凋落物差异导致的有机碳含量差异应在表层,A错误;植物固碳效率差异和地下径流输入差异都不能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最大值的土层深度出现差异,BC错误。故选D。6.桐花树有较强的繁衍和适应能力且具有泌盐结构,能适应海岸带的环境,AB可能;茳芏群落更替较快,不利于海岸带生态修复,桐花树群落更替较慢利于海岸带生态修复,C不可能;桐花树根系支撑能力更强,可抗风浪,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D可能,本题选择原因不可能的选项,故选C。【点睛】土壤有机碳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有机碳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县的土壤侵蚀状况,研学小组收集了两种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基础数据。根据基于实地监测试验制定的土壤水蚀评价国家标准(表),应用GIS技术,对该县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依据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低分辨率(小比例尺)两种数据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明显(图)。因高分辨率数据与制定国标所依据数据的分辨率更接近,故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   )A.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 B.土地分类数据差异明显C.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明显 D.降水强度数据差异明显8.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可能途径是(   )①调整主要影响因素②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③建立新的评价标准④采用新的评价技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7.A    8.C【解析】7.据材料结合图像信息可判读,两种方案评价结果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分辨率下的地面坡度数据差异明显,A正确;土地分类为坡耕地、非耕地,分类数据差异不大,B错误;植被覆盖度数据差异不明显,C错误;同一个区域降水强度数据差异小,D错误。故选A。8.提高基础数据分辨率、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可以改善低分辨率方案评价结果“失真”的状况,②③正确;调整主要影响因素不符合探究的目的、采用新的评价技术不符合实际,①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冻土具有流变性,具有冻胀与融沉两种风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良冻土的热融滑塌风险也在逐渐的攀升,主要特点是土体结构松散,降低导热系数,容易导致热融滑塌型滑坡。下图是我国青藏公路采用填埋碎石防治不良冻土热融滑塌试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碎石填埋可以有效防治不良冻土热融滑塌,主要是因为(   )A.减少到达含土冰层的太阳辐射 B.透水性强,增加含土冰层水量C.起到固定土体结构的作用 D.减缓地温上升,保持冻结状态10.推测防治不良冻土热融滑塌难度最大的季节和地段(   )A.夏季洼地 B.夏季坡地 C.冬季洼地 D.冬季坡地11.为有效减少热融滑塌型滑坡发生,该治理工程方案还必须考虑(   )A.截水排水 B.种植植被 C.混凝土加固路基 D.削坡平整土地【答案】9.D    10.B    11.A【解析】9.碎石填埋可以有效防治不良冻土热融滑塌,石头导热功能强,利于释放土体内的热量,减缓地温上升,保持冻结状态,D正确;含土冰层位于地下,碎石不会减少到达含土冰层的太阳辐射,A错误;根据材料,主要是土体结构松散,降低导热系数,导致热融滑塌型滑坡的,与碎石透水性强,增加含土冰层水量无关,且含水量增多会使滑坡面更加不稳定,B错误;碎石填埋起到固定土体结构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错误;故选D。10.冬季温度低,冻土不易融化,CD错误;夏季气温高,不良冻土消融,坡下冻土水分增加,在坡地上容易形成滑动面,B正确;洼地不容易产生滑坡,A错误;故选B。11.该治理工程方案还必须考虑截水排水,防治冻土层消融时,水分过多引起滑坡,A正确;种植植被效果慢,B错误;混凝土加固路基会破坏地表,不利于生态可持续,C错误;削坡平整土地对自然环境影响大,D错误;故选A。【点睛】凡温度等于或小于0℃,含有固态冰,当温度条件改变时,其物理力学性质随之改变,并可产生冻胀、融陷、热融滑塌等现象的土层为冻土。冻土一般分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下图为“某国主要土壤类型深达1~2米腐殖质含量及其对应的年均温年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该国可能为(   )A.俄罗斯 B.日本 C.印度 D.澳大利亚13.厚层黑钙土分布区的自然植被为(   )A.针叶林 B.森林草原 C.荒漠草原 D.苔原14.与灰化土比,栗钙土(   )A.受淋溶作用强 B.冻结层深度大 C.地表生物量大 D.有机质分解快【答案】12.A    13.B    14.D【解析】12.读图可知,该地区年均温大致在4~8度,结合所学应为温带(寒温带)或寒带,俄罗斯最有可能,A正确。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纬度偏高,年均温不低,BCD错误。故选A。13.厚层黑钙土年均温大致为4度,降水量大致为400mm,腐殖质含量极高,说明植被有机残体多,生物量大,荒漠草原、苔原有机体少,CD错误,水热条件适宜草本植被生长,针叶林等乔木根系受冻土影响不易发展,且草原提供的有机残体多,腐殖质高,A错误,B正确,故选B。14.图示可知灰化土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于栗钙土,A错误,灰化土年温度低,冻结层深度大于栗钙土,B错误。灰化土水分条件好,适宜植被生长,地表生物量大,C错误。栗钙土温度高,微生物分解作用相对比灰化土活跃,有机质分解快,D正确,故选D。【点睛】黑钙土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西部地区。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尤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地区,以及向西延伸到燕山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谱上更为集中。顶级群落是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发展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群落。这是一种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生物群落。人类不同程度的干扰会对群落演替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在正向干扰或小强度范围内的逆向干扰下可以保持进展演替,一旦逆向干扰强度超过阈值,演替就会停滞,甚至出现逆行演替的情形。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山地植物群落在人类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演替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该研究区的顶级群落是(   )A.灌草群落 B.蒙古栎林群落 C.白桦林群落 D.阔叶红松林群落16.不同的地形条件会导致水分条件的差异,旱生系列、中生系列、湿生系列分别出现的地形是(   )A.地势较高的岗脊、山地中下部和缓坡、山坡下部和谷地B.地势较高的岗脊、山坡下部和谷地、山地中下部和缓坡C.山地中下部和缓坡、地势较高的岗脊、山坡下部和谷地D.山地中下部和缓坡、山坡下部和谷地、地势较高的岗脊17.类型三植被与类型二植被相比(   )A.更耐贫瘠 B.更耐干旱 C.更喜光照 D.更喜湿润【答案】15.D    16.A    17.D【解析】15.由题意可知人类的过度干扰会导致群落的逆向演替,轻度干扰群落可以正向演替,正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