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新高考语文小题必练6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新高考语文小题必练6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22.9 K上传日期:2023-11-07 21:09浏览次数:481U1 侵权/举报

小题必练6: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小题必练6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写给当炮兵的儿子丁芒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我只寄你一缕硝烟,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让你去呼吸时代飞迸的火星,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5期,有删改)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B.“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踏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C.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D.“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中的“炮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3.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4分)4.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C3.①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②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疆。4.①形式方面:使诗歌的构思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②人称方面:便于运用第二人称,与儿子“见字如面”地贴心交流。③情感方面:便于以长者身份表达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文思想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情感的理解不准确,等等。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错。“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是比喻,诗句中用与儿子的军种有关的“炮弹”作喻体来比喻本体“热情”,生动写出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除了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外,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首先要读懂全诗,错误的地方一般有艺术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C项,错在“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全诗以“信里不寄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应,贯串始终,并非是“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故选C。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重要诗句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把诗句放回整个诗节或整首诗中,抓住诗句中的重要意象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本诗是一位老战士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表现了情真意切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一句的意思,就要结合全诗的主旨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国土”是说祖国故、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以为自豪。“贴紧”用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世记在心里。“你的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尽职尽责,作为一位军人的父亲,父亲叮嘱让儿子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饱含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交融,祖国之爱与父子之爱,家国情怀感动每一个读者。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的好处。回答好处题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回答。本题,这首诗采用家书形式表情达意,全诗使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诗人以长者身份和儿子进行贴心交流,也有利于诗人自己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的那份感情。这种采用家书形式写诗具有创造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综上分析,本题从叙事人称的使用、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构思形式的选取等角度分点回答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范金卿①(其二)李白范宰不买名,弦歌②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注】①这首诗写于入长安之前,求人举荐之时。②弦歌:弹琴瑟和唱歌诵诗的声音,《论语·阳货》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古时重视音乐教育,弦歌也指教育、教学活动。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化用典故,写范县令不沽名钓誉。在楹前唱歌弹琴,清静高雅。B.三四两句运用比喻,写范县令重视教化的理政方式及其达到的社会效果。C.五至八句运用对比,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社会场景,表现范金的热情好客。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指出诗人写作此诗的原因和目的,真诚直率,收束全诗。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C2.①对范县令冰清玉洁的君子品格的赞美;②对通过教化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政方式的赞扬;③对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的社会现状的肯定;④对能得到范县令举荐的期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五至八句运用对比,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社会场景,表现范金的热情好客”错误。“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写出了在范县令的治理下方圆百里清明宁静,家家户户有织布的声音传来,安居乐业。很少有在外流浪的人动荡离散,喜好交友的人热情的迎接接待客人。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热情好客的也不是范县令。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一二两句“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化用典故,写范县令不沽名钓誉,在堂前依琴瑟而咏歌,写出了对范县令高尚君子品格的赞美。三四两句“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运用比喻,讲在范县令的治下通过教化达到无为而治,像冰壶里面注入的清凉之水愈加清明。表达了对范县令通过教化无为而治的赞扬。五至八句“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写出了在范县令的治理下方圆百里清明宁静,家家户户有织布的声音传来,安居乐业。很少有在外流浪的人动荡离散,喜好交友的人热情的迎接接待客人,写出了作者对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的社会现状的肯定。最后两句“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作者以“游子”自称,写自己看到了善政、德政,并且因此听到了称颂之声,作者直抒胸臆,指出诗人写作此诗的原因,真诚直率,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对能得到范县令举荐的期待。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省”“珮”“常”“浔”“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国家动荡、政权更选、制度失效()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并()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时代是①,实践是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③、④,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⑤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1.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表示往往他山之石矢志不渝B.表示常常前车之鉴始终不渝C.表明往往前车之鉴始终不渝D.表明常常他山之石矢志不渝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B.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C.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D.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压力,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3.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五个短语分别填在文中标有序号的地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每个短语后的横线上写上序号即可)(5分)理论之源:_____思想之母:_____根据时代变化:_____把握时代特点:_____直面时代课题:_____【答案】1.C2.B3.②①⑤③④【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表明:表示清楚。表示:①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②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前面说的是“历史经验”,用“表明”更合适。第二组,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前者强调一定的规律性,后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用“往往”更合适。第三组,前车之鉴: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他山之石:比喻能够帮助自己弥补缺失或提高水平的外力。在语境中,前面的内容主要强调失败的教训,应该用“前车之鉴”。第四组,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矢志不渝:发誓立志,决不改变。在这里,两个词语均可使用。故选C。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整个语句的主语是“我们党”,中间的“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将主语偷换成了“科学理论思维”,可将“科学理论思维”放到“缺乏”之后,据此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承受”与“使命”不能搭配,可以改成“承受……压力”或“肩负……使命”,据此排除C项。故选B。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五个短语可以分为两组,“理论之源”“思想之母”属于第一组,可填写在第①②处,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对应性,可确定“理论之源”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