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格式:pdf页数:20页大小:298.3 K上传日期:2023-10-28 14:47浏览次数:157U1 侵权/举报

第一课(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3、郡县制(地方)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一、西汉(一)七国之乱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二)汉武帝改革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3、作用: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二、唐代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三、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2)削实权兵权——枢密院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3)制钱谷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2、发展(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②枢密院——负责军事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二、明朝皇权的加强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3、明成祖时期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注意:“票拟”和“批红”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军机处的设立(1)时间:清雍正年间(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第四单元:第十三课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3、1894年,甲午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一、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2、虎门销烟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贸易)②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6、影响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模块P52页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改约2、过程①第一阶段:1856——1858年《天津条约》②第二阶段:1859——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3、内容(1)《天津条约》内容①开放10个通商口岸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③外国军舰、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割九龙司给英国4、影响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日本需要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因此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具体原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③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⑤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借口:“救助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2、危害: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第十六课辛亥革命一、原因:1、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2、直接: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危机的骗局(阶级矛盾)二、革命准备工作1、组织基础①1894年,兴中会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重点问题突破】“三民主义”解析(1)内容: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比维新派的兴民权的思想先进:民主共和国比君主立宪先进)(解决了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2)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①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④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局限性:①大汉族主义。②没有提出“反帝”目标。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