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2.7 M上传日期:2024-04-21 14:26浏览次数:350U1 侵权/举报

台州市2024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历史2024.4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蚌塑龙形,把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推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据此推断,西水坡遗址A.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B.原始农耕已产生,种植水稻C.工具材质以石、木、铜为主D.典型代表器物为“蛋壳陶”2.从二里头至秦汉时代都邑布局的主流是“大都无城”,即并未构筑起外城郭的城墙,此现象延续到了春秋时代。到了兼并战争更为惨烈的战国时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无邑不城”的新的发展阶段,甚至边地郡县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战国时期城市建造转型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食官”制度解体B.军事防御或扩张的国家策略C.已形成营都建邑的定制D.城市经济职能的大幅度增强3.某官署坐落于靠近以前匈奴单于所在地的位置,是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军事和政治中枢。汉朝还在这里屯田,把哨楼、城墙组成的边防网络向前推移,延伸到中亚地区。据此可知A.该官署位于河西走廊一带B.汉武帝积极开拓西北疆域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D.机构设置促进了商路开通4.以下三图蕴含相似历史符号:三只循环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跳跃、奔跑,直挺的耳朵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卓诡变幻如万花筒一般。这个视觉符号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动“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的是①隋唐陆上丝绸之路②印欧人的迁徙③蒙古西征④阿拉伯帝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由此可知,南宋稻麦复种制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D.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日益突出6.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据此可知心学A.属客观唯心主义,隐含叛逆色彩B.蔑视权威教条,主张个性自由C.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社会伦理道德D.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7.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8.有学者指出:“南京恢复关税自主,但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却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1928年到1934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足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南京政府改变税率如此频繁,致使实业家随着行情调整投资后,往往在获得利益以前情况就发生变化。”材料旨在说明A.国民政府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B.频繁调整关税是迫于外部压力C.税率调整未必助力民族工业发展D.恢复关税自主增加了财政收入9.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下列文化现象的表述和图中位置对应正确的是A.①地公元前4千纪末,形成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的文字B.②地公元前8世纪,出现世界上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C.③地公元前11世纪,开始使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D.④地公元前9世纪,出现“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的史诗10.在古希腊“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由此可知古希腊公民崇尚 ①民主意识②法律意识③城邦意识④自由意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材料中埃及、巴拿马两国控制本国经济生命线分别是在A.1869年1914年B.1914年1953年C.1869年1999年D.1956年1999年12.对于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认为“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在巴黎的反动派在万多姆广场上失败以后,本来是应该立即向凡尔赛进军的),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材料主要强调了巴黎公社失败的A.政党领导因素B.理论指导因素C.战略措施因素D.经济水平因素13.关于黑奴贸易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阶段时间历史现象①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兴起并发展②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高潮③1807—1808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法案④1890年奴隶贸易正式终止A.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主导第一阶段黑奴贸易B.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C.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D.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4.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漫画《吞下苦果》中的和约A.促进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B.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C.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D.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5.中国历代县级政区最为稳定,县的幅员变化不大。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统计了历代统县政区(因名称不一,这里统称为郡级政区)所辖县的平均数量变化(见下表)。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统县政区所辖县级政区平均数量变化表政朝区数代县级政区数郡级政区数平均每郡所辖县数西汉158710315.4东汉118010511.2三国11901587.5西晋12321727.2南北朝15906282.5隋12531906.6唐15733284.8宋12343513.5元13243194.2明14271798.0清15492765.6A.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呈现出单一趋向B.隋朝统县政区少与废州、以郡统县有关C.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权轻易撼D.明清时期统县辖区幅员增大易引发割据16.1943年,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发表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否则会产生有害的心理效应。面对英、苏的冷淡和拒绝,我国政府提出:如果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同意中、美、英、苏四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的签署A.促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B.标志着联合国建立,集体安全得以保障C.反映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D.体现美英苏三国对中国战场作用的认可17.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中鲜明地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报告原文中关于“转折点”论述不可能出现的是A.蒋介石实行币制改革,金圆券贬值比法币还快B.国民党区域的人心动向变了,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C.蒋介石已经转入防御,我们转入进攻D.蒋介石情况今年很严重了,而我们搞了土地改革18.以下是《国情报告》刊载的我国1955——2008年全国办合作医疗的村占村的比重变化曲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50年代大量涌现的乡村医生为农村医疗事业做出贡献B.6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发展C.80—90年代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使合作医疗失去依托D.21世纪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并惠及全国农村19.“他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他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材料中的“他”A.实现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首次统一B.6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C.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D.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20.下图所示近代某一组织,英国《泰晤士报》这样评价: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关于该组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资本的迅速扩张,这一组织发展达到鼎盛B.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加剧了西欧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C.英国政府为其提供特权和军事支持,该组织帮英国政府掠夺大量财富D.为垄断对外贸易,1602年荷兰大商人集股组建该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21.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水神伊亚要用洪水灭世的故事,被后人称作美索不达米亚版本的诺亚方舟。大部分观点认为《吉尔伽美什》中洪水章节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及其他民族关于洪水的记载有关,甚至认为《圣经》中关于大洪水的部分是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记载演变而来的,就证明了圣经抄袭了早期的说法。持否认态度的学者认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许多洪水故事,但事实细节可能会随着时间流传而改变,从而出现不同的解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不同文化之间相似的细节,其来源可能并不相互依赖B.历史的真相因时代久远、彼此争论不休无法达成共识C.《圣经》以不同的故事叙述方式保留还原了历史真相D.《吉尔伽美什》中的叙述是关于洪水灭世的最早版本 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19分,第25题12分,共51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孝文太和元年三月)李安世上疏曰:“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於此矣。九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摘编自《通典·食货典》材料二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毋令产去税存以为民害。—摘编自《明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人田”之历史动因。结合所学,说明唐朝“均田之制”下赋役制度的创新。(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朝面对“版籍多亡,田赋无准”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对明朝国家治理的作用。(8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1862年,清政府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的先进器械,尤其是军事器械。该年,奕圻试图通过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的人脉网络,自英国直接购回一支近代化舰队。1863年1月,李泰国代表清政府与他选定的舰队司令阿思本(SherardOsborn,原英国海军将领)在伦敦签署了合同,内中规定:“凡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