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页数:16页大小:1.1 M上传日期:2023-11-01 10:01浏览次数:25U1 侵权/举报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一、积累运用(共22分)1.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阔啊。A.jiéchù旷寥 B.jiēchù旷辽C.jiézhù犷寥 D.jiēzhù犷辽【答案】B【解析】【详解】结——jiē,结实:牢固,坚固。矗——chù,矗立:高耸直立。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辽阔:宽阔的,广阔的。故选B。2.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①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④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A.①书名号②冒号③问号④逗号 B.①引号②冒号③问号④逗号C.①书名号②逗号③问号④顿号 D.①引号②逗号③句号④顿号【答案】A【解析】【详解】①处《五柳先生传》是文章,用书名号;②处引用短文中的语言,在提示性话语“写道”之后用冒号,表示提起下文;③处“这是何苦来呢”反问语气,句尾用问号;④处“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是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分句,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故选A。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庚子年夏至,一场“日环食”天文景观现身天宇,奇特景象震耳欲聋,吸引观者无数。B.测量珠峰的所有装备无需脱手套即可一健操作,科技底气让“攀登者”更加心无旁骛。C.北部湾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沿海沿边特色浓郁,游客纷至沓来,在此寻幽探秘。D.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常态,不因成功而固步自封,也不因挫折而一蹶不振,此之谓智。【答案】A【解析】【详解】A.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不能用于形容所看到的“奇特景象”,适用对象有误;B.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A。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疫情过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全力营造安全稳定校园。B.中国人素有家国情怀,理解家与国的密切关系,传承爱国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C.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D.家风建设是家事更是国事,家风不仅关系社会风气的形成,而且对个人成长影响至深。【答案】B【解析】【详解】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环境”;C.两面对一面,在“突破”和“改进”前加上“能否”;D.语序不当,应改为“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影响至深,而且关系社会风气的形成”;故选B。5.下面语境中,应对交流最得体的一项是()收假返校,炎兴从家乡带来了些土特产,还有母亲亲手腌制的酸豆角,在宿舍里分给同学,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说笑。嘉平抓起一把花生,悻悻地说:“有这等好事?我那里就是缺少些土特产,不然我也会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天册坐在床沿,头也不拍,说:“其实吧,所谓特产,没有一样好吃的,徒有虚名而已!”义熙快言快语:“尤其是自己家腌制的食物,既不卫生也不健康,最好少吃……”炎兴犹豫了几秒,不知道还要不要送。“我最喜欢土特产啦!”元丰推门而入,“家乡的味道,走到哪里都丢不掉!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味蕾的深浅决定着一个人乡愁的轻重’。”说完了话,便从炎兴的手里接过一瓶酸豆角,打开,嚼了起来……A.嘉平 B.天册 C.义熙 D.元丰【答案】D【解析】【详解】A.“悻悻”意思是怨恨失意的样子;“有这等好事?”是反问句,带有讽刺之意。语言不得体;B.“所谓特产,没有一样好吃的,徒有虚名而已!”是对炎兴家乡特产的否定,也是对炎兴满腔热情的否定。语言不得体;C.“尤其是自己家腌制的食物,既不卫生也不健康,最好少吃……”是对炎兴带来的母亲亲手腌制的酸豆角的否定与打击。语言不得体;D.“我最喜欢土特产啦!”“家乡的味道,走到哪里都丢不掉!”是对炎兴带来的家乡土特产的肯定与接纳,并将家乡特产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了一起。表达得体;故选D。 6.经典名著往往情节动人,形象鲜明,亦有风俗民情的细致描绘,下面对名著语段的出处及所述节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藐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佳节,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A.《儒林外史》端午节 B.《水游传》端午节C.《聊斋志异》重阳节 D.《西游记》重阳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选段中提到的“梁中书与蔡夫人”可知选段出自《水游传》,梁中书是《水浒传》中登场的人物,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知府,太师蔡京的女婿。曾收留杨志在自己麾下做提辖,后来因抓了卢俊义和石秀,引来梁山人马三打大名府,大名府被攻陷后,梁中书惊慌出逃。根据选段中提到的“盆栽绿艾”和“菖蒲切玉”可知选段中提到的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故端午节也有插菖蒲的习俗。7.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完成默写。(1)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尤其是那些藏在古诗文中的成语,它蕴含的智慧与醇厚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比喻在困境中遇到转机的“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临危受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另外,诗词中化用成语的也不少,比如,秋瑾在《满江红》一词中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用了“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2)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中唐绝句中的名作,它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为一炉,意境浑成,简洁空灵;因而被谱入弦管,为天下传唱,请将这首诗完整默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山重水复疑无路(2).柳暗花明又一村(3).受任于败军之际(4).奉命于危难之间(5).四面歌残终破楚(6).八年风味徒思浙(7).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解析】【详解】注意以下词语容易写错字形:疑、之际、徒、回乐烽、芦管等。此外,“柳暗花明”不能写成“柳岸花明”。 二、阅读理解(共38分)(一)8.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鮮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答案】C【解析】【详解】C.“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有误,应为词人想象自己借着托起大鹏的狂风,乘坐蓬舟直往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而去,从而表现了自己的雄阔胸襟。故选C。(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B.正患已不能知/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D.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1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12.把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13.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14.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答案】9.B10.C11.D12.(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13.句子:其真不知马也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14.示例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示例二: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贵/命名;B.都是“担心”的意思;C.表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D.助词,的/代词,他,指封德彝;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C.句意是: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故正确停顿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所以C项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D.甲文主要阐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所以D项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之,定语后置;千里,名词作动词,日行千里;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完;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2)如,好像;器,名词作动词,用器物;取,选取;长,长处。【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第一问: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知,封德彝没有找到人才;由“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封德彝不能善取人才。这种情况与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一样。第二问:由“君子用人如器,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