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例说
八年级上册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例说
格式:docx页数:5页大小:18.3 K上传日期:2023-11-10 21:50浏览次数:217U1 侵权/举报

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例说(一)比喻1.概念(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的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5.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二)借代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2.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7)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3.借代的作用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4.运用借代的注意点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三)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2.种类(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3.比拟的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4.运用比拟的注意点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四)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夸张的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运用夸张的注意点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五)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2.对偶的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3.对偶的结构形式(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六)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3.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七)反复故意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感染力,这种辞格叫反复。根据构成特点,反复可以分为两类:1.连续反复(1)滚、滚、滚!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2)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例(1)对“滚”的连续反复,表达出了对“你”的厌恶,也再现了表达者的愤怒之情。2.间隔反复让某些词或句子有间隔地反复使用。(3)你们想找出路吗?对,大家都在找出路。那么,出路在哪儿?我想出路就在反抗,出路就在斗争,出路应在把咱们个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八)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九)反问1.概念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2.反问的形式(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现在,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可以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那么教科书的修改,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多一些知情权呢?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别(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结构不同。比喻往往以“主—谓—宾”的形式出现;比拟却以“主—谓”的形式出现。2.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如:(1)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2)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例句(1)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2)则是比拟,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3.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重在喻,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拟人,用模拟的方法描绘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主——谓——宾,表示形象;相似点:闪。(三)对偶与对比的区别(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4.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五)设问和反问的区别1.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答。2.设问句后都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3.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4.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六)拟人和拟物的区别比拟的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不少同学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两种修辞方法混淆了。其实,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而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了天。(拟物)这里应特别注意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描写的拟物方法,例如: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满一车河沙。这里把挖土机当做动物描写,赋予它动物的特征,而不是让它具有人的感情、动作,所以,我们不能将它和拟人混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