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考语文阅读专项22 综合限时检测(五)(原卷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22 综合限时检测(五)(原卷版)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23.3 K上传日期:2023-11-09 08:49浏览次数:328U1 侵权/举报

专项22综合限时检测(五)建议用时:45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作“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方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还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摘编自梁文练《<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土气”。B.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结的体现,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起名为“差序格局”。D.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人们之间讲信用,不需要任何契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其本质是一种哲学意识,全面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特点。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布底鞋郭文斌①月光从淡蓝色的纱窗里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梦中,这声音便有一种邈远而又古旷的味道,似乎它并不出自母亲的双手,而是来自遥遥上古、茫茫天外。②儿子和妻已睡熟了。我翻完了一本杂志的最后一页,拉了灯,准备休息,却听见母亲还在外屋刺儿刺儿地纳鞋底,仿佛被什么击了一下似的,我呆坐在凳上……③这声音太熟悉了,熟悉得有点陌生。④当我还在母腹中时,我就听到了这种声音。那时,母亲给我纳着第一双鞋底。之后,便有了第二双,第三双……⑤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多少次,当我惊醒时,那摇篮似的刺儿刺儿的声音仍在响着。母亲还在穿针引线,或借一盏荧荧油灯,或借一月脉脉清辉。⑥以后,我上学了,每晚,母亲在操劳完家务后,就坐在或读书或写字的我的身边纳起来。不时看看我,将满心的希冀纳成慈祥而又温暖的歌,纳成一条清凉而又温柔的溪流,浮载着我,鼓励着我,给我意志,给我力量,洗去不时向我袭来的倦意,抚平不时向我挑衅的浮躁。⑦那时,我才懂得,真正的监督和鼓励是无声的。⑧有一年,母亲上山打柴时,摔了一跤,右手被镰刀割伤了。看着连筷子都拿不成的母亲,我的心里很难过。这倒不单单是因为疼母亲,还意味着我将要光着脚板上学了。当时,我脚上的鞋已经藏不住大拇指了,母亲正在给我赶做一双新的布底鞋。⑨庄户人的活计是一天也不能停的。放学后,我必须接替母亲上山打柴,而脚上的鞋是再也不敢穿了。因为它已经经不起上一次山了。明天,我还要穿着它去上学。小的时候,穷得做不起鞋,光着脚板上学没什么,而眼下我已经是四年级了,四年级了还光着脚板同学们会笑的。⑩于是,我只好光着脚板上山打柴,于是,恶毒的刺就故意和我作对似的一根接一根扎进我的脚板。我疼得哇哇直叫,回到家里,母亲流着泪给我用针挑刺。⑪第二天,我醒来时,眼前放着一双新鞋。可以穿新鞋上学了!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拿起来就要试穿,却怔住了,那白色的鞋底上沾满鲜血,触目惊心。⑫泪就来了。⑬那一天上课时,我第一次改掉了做小动作的坏毛病,听得格外认真。⑭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完人生第一程的。⑮那年,我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穿着母亲新做的布底鞋踏进师范的大门,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和布底鞋告别了。⑯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脱下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的毛边布底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叛变。⑰夜,很深了。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如同当年在月下入迷地倾听母亲娓娓地讲述远古的传说似的,我静听着这亲切的刺儿刺儿的声音,带着母亲的乳香,溪流般在深夜里流淌。流淌出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冲刷着我被岁月尘封了的心。⑱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别人。⑲当年母亲点灯熬夜,用心用血纳鞋是为了生存,想不到今天也是为了生存。⑳下了班,匆匆吃饭后,妻子争分夺秒地给儿子教识字,而我纯粹用小说打发时光,母亲一人坐在外屋里,孤单单地,多寂寞呀!㉑不纳鞋底再干什么呢?纳鞋底成了母亲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我知道,只要这刺儿刺儿的声音响起,她老人家就会看见她的儿女们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歪歪斜斜的故事。她的心里也就充满了儿女们跌跌打打的欢声笑语,就不再寂寞,不再孤独。㉒我开门出去,走近在灯下弯成一张弓的母亲身边,问,妈,给谁纳呢?㉓纳成了再说。母亲一边用牙咬住穿在鞋底中的大针,使劲往外拽,一边说。㉔我能穿吗?㉕母亲抬起头来,非常意外地看着我。4.分析第一段和第十七段画线句在构思上的作用。5.赏析第五段画线部分在语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6.第十六段中“叛变”一词蕴含的情感很复杂,请加以分析。7.费孝通《乡土中国》将“欲望”到“需要”看成是社会变迁中的里程碑。材料一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材料二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文章第二十一到二十五段母亲纳鞋底的行为。三、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①: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一般活动,通俗地说,②。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③,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街集。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我常看见隔壁邻舍老远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摘选自《乡土中国》)8.请在文中横线处,以判断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9.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四、微写作10.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00字。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要求:立足作品,内容恰当。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