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3 语言文字运用之综合语段(二)(解析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13 语言文字运用之综合语段(二)(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3页大小:32 K上传日期:2023-11-09 08:49浏览次数:142U1 侵权/举报

专项13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语段(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エ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信心百倍     饱经风霜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C.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答案】1.B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的情节”,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承前省略,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保持一致,衔接紧密自然。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因为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只能用“如火如荼”。第二空:“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旅游胜地”是美好的去处,不能用贬义词,选“纷至沓来”。第三空:“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信心百倍”,指非常有信心。此处语境为“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属于成就和志向,用“踌躇满志”。第四空:“饱经风霜”,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前文的“经历劫难”,是经历很多磨难的意思,对应“饱经风霜”。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承……文化”“保持……特色”才是正确搭配,据此可排除AD两项;二是成分赘余,“一致”与“共识”有重复,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来而不往非礼也”“(     )”,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的“人情礼”现象,实在是发人深省。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的不是酒肉的美味,而是难以割舍的人情。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则如同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人情漩涡”,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简化成一种价格,使这种“人情漩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良好风尚中。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C.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D.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愈演愈烈     寡淡     陈规陋习     健步如飞B.甚嚣尘上     平淡     陈规陋习     奋勇前行C.愈演愈烈     平淡     清规戒律     奋勇前行D.甚嚣尘上     寡淡     清规戒律     健步如飞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B.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D.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答案】4.D5.A6.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前文“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及后文“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括号内所填内容应该为表现“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的句子。A.比喻一开始或暂时在一方面有所失,最终在另一方面有所得。不合文意。B.突出金钱在交往中的重要性,而“礼尚往来”中的“礼”更强调礼节。不合文意。C.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不合文意。D.意为感念他人的恩德。符合文意。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此处用来形容社会上“人情礼”,应选“愈演愈烈”,排除BD。第二空:“寡淡”,指食物的味道淡,也可以指趣味、情意等不浓。“平淡”,形容事物、文章等平常,没有曲折。这里形容“人情”,应选“寡淡”,排除C。第三空:“清规戒律”,指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泛指规章制度,现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陈规陋习”,指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语境为“传统礼俗”,此处应选“陈规陋习”。第四空:“健步如飞”,形容脚步轻快有力。“奋勇前行”,鼓起勇气,一直向前。结合“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选用“健步如飞”更合语境。故选A。9.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可把“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改为“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第二处,动宾搭配不当,“成就了……故事”改为“成就了……佳话”。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______。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不仅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______,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______了。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______”,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心有灵犀 因噎废食 殚精竭虑 眉目传情B.传情达意 削足适履 呕尽心血 眉目传情C.传情达意 因噎废食 呕尽心血 眉来眼去D.心有灵犀 削足适履 殚精竭虑 眉来眼去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不仅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B.其实不仅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C.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D.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作者想借此表达的意思。【答案】7.B8.C9.①构成:这个比喻的本体是语言,喻体是筛子(或社会定下的筛子)。②表达的意思:人们有时会受到语言固定意义的束缚而难以完整、准确地传情达意。【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传情达意”指传递感情,表达情意;“心有灵犀”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后泛指彼此心意相通,感情共鸣。此处指表情、动作也可以表达情意,应用“传情达意”。第二组,“因噎废食”比喻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连该做的事也不做了;“削足适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根据“公式化”“束缚”可知,语境强调“生搬硬套”,应用“削足适履”。第三组,“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和心思;“呕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此处指唐代诗人李贺作诗用尽心思,应用“呕尽心血”。第四组,“眉目传情”指用眼色传递情意;“眉来眼去”形容男女之间用眉眼传情。此处不仅指男女之间,应用“眉目传情”。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共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和“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不是递进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把“不仅……而且……”改为“虽然……而……”,排除AB;二是搭配不当,“帮助……关系”搭配不当,应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