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知识清单八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
知识清单八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
格式:doc页数:35页大小:2.9 M上传日期:2023-11-07 16:16浏览次数:222U1 侵权/举报

知识清单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助记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 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②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③孤 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④寡君 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⑤不谷 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①臣 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②老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①仆 谦称,译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②愚 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③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 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⑤鄙人 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⑥不才 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⑦不肖 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⑧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⑨后学 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⑩贱子 谦称自己。例如: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4)女子自称。①妾 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②贱妾 女子自称。例如: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③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5)自称家人。①家严 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②家慈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③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④拙荆 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⑤贱息 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⑥犬子 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⑦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⑧息女 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例如: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⑨小女 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贫贱有小女。(《宋史》)2.敬称(1)称君王。①陛下 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②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③殿下 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侯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2)称臣子。①麾下 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负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②足下 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③执事 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阁下 尊称,译为“您”。例如: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⑤左右 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⑥君 尊称,译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3)称师长。①夫子 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②丈人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吕氏春秋》)③老 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④父(fǔ)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⑤亚父 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⑥甫 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fǔ)”条。⑦母 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⑧膝下 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违离膝下,三十五年。(《报母书》)⑨爷 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⑩高堂 古称父母为高堂。⑪泰山 旧时呼妻父为泰山。⑫先考 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⑬先妣(bǐ) 对已故母亲的敬称。(4)称朋友、同辈的人。①先生 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例如: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②卿 尊称,译为“您”。例如: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③子 尊称,译为“您”。例如: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④公 尊称,译为“您”。例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⑤吾子 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5)称对方亲眷。①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②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③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④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⑤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⑥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⑦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⑧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⑨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4.贱称(1)小子 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2)竖子 贱称,如同“小子”。例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二)年龄称谓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总髫 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对酒示行简》)7.总发、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10.不惑之年 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14.古稀 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dié) 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jī)颐 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子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本名庙号谥号年号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yè)胤(yìn)禛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3.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她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四)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