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格式:docx页数:4页大小:38.2 K上传日期:2024-04-28 15:06浏览次数:100U1 侵权/举报

成都石室中学2024三诊模拟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4.【答案】B【解析】材料中《夏小正》记载的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B正确。夏代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完整历法体系已经形成,C错误。《夏小正》记载的内容,不是贵族的生活意趣,D项错误。25.【答案】C【解析】汉初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指导下以乡村宗族背景势力的三老治理乡村基层社会,反映了汉初的“无为而治”,武帝至宣宗时期,乡村治理的变化反映了,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C正确。无法通过对三老的推崇得出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错误。汉代基层治理有发展,但表达过于绝对,B错误。宗族势力始终存在于古代中国乡村,D项错误26.【答案】A【解析】古代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是货币外流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故A正确。这一现象与两税法推行无关,故B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朝廷多次颁布法令禁钱外流,是基铜钱大量外流引起钱荒,而非抑制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27【答案】B【解析】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干地方权力被分割,行政效率有所下降,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中央权力的掌控,故A项错误。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扩大权力,故C项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故D项错误。28【答案】D【解析】据图表信息,1850—1859年广州和上海两地的茶叶出口数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1850年后上海反超了广州的出口量,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了两广地区,1856年前后,广州和上海两地茶叶出口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沿海港口城市形成冲击,故选D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出现了五口通商,贸易中心从广州转向上海,但是图片中反映的是1851年之后两地的茶叶出口量的变化,同时应该是贸易量的变化反映贸易中心转移,而非贸易中心转移带来贸易量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出口和进口的差值,无法体现贸易逆差,排除B项;茶叶出口量只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无法全面反映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排除C项。29【答案】C【解析】晚清时期,外交事务繁多,对政府统治至关重要,表中可见驻外公使原有官阶提高,反映清政府对外交的重视,故C项正确。半殖民程度的加深体现在国家主权破坏,地位下降上,材料无法反映,故A项错误。“国人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的表达过于绝对,故B项不正确;“晚清驻外使节官阶不断提高”,是材料直接信息,并非推断出的,故D项错误。30.【答案】A【解析】材料是实现耕者有其田,因此是确立土地私有制,B选项错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的西柏坡会议中,C选项时间错误。新中国建立以后土地改革才推广到全国,D选项时间错误31.【答案】D【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没有体现A;材料只是表明这一政策有马克思主义的依据,不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政策调整而是为了推动改革,排除B;雇工人数的上限是8人,主要针对的是个体经济,与工业化相关度不高,排除C;80年代以前城市经济体制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而承认雇工的合理性有利于突破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推动改革故D正确。32.【答案】B【解析】成文法的诞生,有利改善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贵族专权,故B正确。雅典的第一部成文法是根据习惯法编纂而来,明显受到习惯法的影响,排除A;罗马最早的成文法诞生于公元前449年,此时罗马成文法尚未诞生,且材料也无法展现罗马法对雅典第一部成文法的影响,排除C;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内容苛刻,又有大量的习惯法残余,并不是近代国家的立法渊源,且材料也未体现,排除D。33.【答案】D【解析】材料“君主应该利用宗教和道德来巩固统治”可见,宗教只是统治的工具,因此排除A。欧洲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应该是在18、19世纪。时间不对,排除C。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是理性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B。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因此,这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政治领域的体现。34.【答案】A【解析】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改进劳动组织和采煤技术,全国兴起了运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的全民劳动竞赛运动,都反映了当时苏联国民建设祖国的奋进精神,故A正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年到1932年,1935年已经是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了,排除B;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因此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斯大林体制的突破,排除C;苏联工人斯达汉诺夫依旧采用的是风镐技术,并不算技术的突破发展,排除D。35.【答案】D【解析】肯尼迪出台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反映美国国家干预的加强,说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故D正确。美国的“滞胀”问题出现在60年代末期,肯尼迪1961年当选美国总统,1963年遇刺身亡。因此其执政时期并没有遭遇“滞胀”困境,排除A;6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美国的种族隔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司法裁决逐渐消除,但是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种族歧视和不平等依旧存在,排除C;41.【答案】(1)原因:移民早期形成的地方自治传统;启蒙思想的影响;清教思想的影响;反英斗争的需要;联邦制的制度设计(1787年宪法的制度化构建);对个人权利的珍视;(每点2分,任答5点给10分)(2)特点:地方乡绅和中央政府合力推动(地方与中央合力推动);先试点后推广;以立法的形式推进;体系完备、团体众多、机构多样;与救亡的时代主题结合(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评价:地方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有利于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体制。(2分)地方自治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和地方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分)。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并未取得显著成果。(2分)(3点共6分)(3)实行地方自治,要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国需要的治理体系;改善社会经济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是推动地方自治的重要前提;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实现有效地方自治的关键。(3分,任答2点给3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地方自治的形成有其独特性,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前,地方自治就已经存在多年并运转良好。”,可知,美国地方自治在美国这个主权国家诞生以前就存在了,因此,在移民早期形成的地方传统是美国地方自治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殖民之初,殖民地社会可以被看作是处于洛克所讲的自然状态之中,殖民地居民享有的个人权利相比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更为广泛,自治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可知,英国的启蒙思想也为美国地方自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材料,“但后来随着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税收盘剥,自治就变成了殖民地居民的一种价值诉求。”可知,在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争取地方自治成为了北美殖民地民的共同诉求;根据材料“此外,清教徒信奉圣约思想,以求重建上帝与人、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作为清教徒的政治和道德原则的核心,逐渐变成了教会自治和地方自治的思想基础。”可知,清教思想也成为地方自治的思想基础;根据材料,“随着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地方自治最后以制度的形式成为美利坚的一种制度安排。”可知,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联邦体制为地方自治提供了宪法保障。此外,北美地区的民众对自身权利的珍视也是美国地方自治能够形成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此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自治组织,比较重要的有1904年8月创办的东三省保卫公所、1905年在上海成立的城厢内外总工程局、1907年广东的粤商自治会、1909年6月上海的自治公所、1910年苏州的市民公社等。在上述情况下,清朝政府决定加强对地方自治的控制与引导,在制度和程序上对地方自治加以规范,使之在可控范围内有序地发展。”可知,晚清地方自治是中央与地方合力共同推动形成的;根据材料,“1906年,政务处鉴于官员之请,提出由奉天、直隶两省先行试办地方自治。1906年7月,天津府设立自治局,由天津知府凌福彭、翰林院检讨金邦平等会同筹办。”可知,清政府在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有过先试点再推广的过程;根据材料,“之后,清政府相继颁布了10部全国性地方自治法规,初步形成了地方自治法规体系。”可知,晚清地方自治在推进中依靠着法律体系的完善不断推进;根据材料,“至1911年,全国各地成立的自治会、自治研究会、自治预备会等团体达五十多个。此外,还有更多的自治研究所、自治公所、议事会、董事会等机构。”可知,晚清地方自治有体系完备、团体众多、机构多样的特点。晚清推行地方自治是受到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影响,地方自治的推行过程中多是地方乡绅、开明人士和资产阶级参与其中,有利于他们的参政议政。此外,西式的地方自治也对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效果。由于地方自治多由开明人士和资产阶级掌控,且地方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因此有利于促进地方建设、经济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但根据材料“在上述情况下,清朝政府决定加强对地方自治的控制与引导,在制度和程序上对地方自治加以规范,使之在可控范围内有序地发展。“可知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推行过程中有各种限制,推行时间又十分短暂,因此并未取得显著成效。(3)根据材料“美国地方自治的形成有其独特性,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前,地方自治就已经存在多年并运转良。”和材料“但由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巨大历史惯性、社会经济条件、民众民主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清末地方自治活动并未取得显著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地方自治能够推行成功离不开外来的经验,但也需要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可照搬照抄。根据材料“但由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巨大历史惯性、社会经济条件、民众民主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清末地方自治活动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可得出,地方自治能够推行,离不开民众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根据材料“但由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巨大历史惯性、社会经济条件、民众民主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清末地方自治活动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可得出,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地方自治能有效推行的原因。42.【答案示例】《全人名节》中的近代中国《全人名节》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近代以来,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近代纺织业的发展为女性走出家庭,争取经济自主地位,摆脱传统束缚创造了条件。故《全人名节》中我们看到了人数众多的女性参加招工。但与此同时,近代社会观念变迁又是新旧并存的,故我们看到点石斋画报该图题名为《全人名节》,表达出对女性从事社会性工作的偏见和担忧,折射出女性还是应该遵守传统礼教,在家相夫教子社会旧伦理观。《全人名节》中我们看到一个新旧并存,渐进性向近代转变的中国。【解析】材料中“招收巢丝栈、拣茶栈女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近代工业兴起的变迁,经济变迁带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绘画刻画了晚清女性走出家庭,寻找就业机会的工厂女工形象,反映了近代中国的这一社会变化。画中文字解释可见女工工资低,画面中心的一个男性正在向一个年级稍大的女性发放雇用证明,这里的女性表现为等待雇用的女工形象,,表现出了女性择业上的一种困境,即男性掌握决策权,而女性只能够等待被决策。同时绘画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生活等变化带来的社会观念的新旧并存与冲突,图中众多女性参加招工,反映女性走出家庭,争取经济自主地位,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已经开始渐渐有所松懈。但图题名为《全人名节》表达出对女性从事社会性工作的偏见和担忧,折射出女性还是应该遵守传统礼教,在家相夫教子社会旧伦理观。学生短文可从以上多个方面展开。45.【答案】(1)①历时长,准备充分;②吸收借鉴欧洲法律体系;③统治者自上而下推动改革;④法学界知识分子广泛参与;⑤以立法形式推进(2)①改革出现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奴制与旧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