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3页大小:778.6 K上传日期:2024-03-30 11:02浏览次数:390U1 侵权/举报

金华一中·高三生物五校联盟考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分。1.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D正确,故选D。2.中国政府的“四不原则”是针对( )A.转基因动物 B.设计试管婴儿 C.生殖性克隆人 D.治疗性克隆【答案】C【解析】【分析】针对生殖性克隆人技术,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但中国政府不反对治疗性克隆。【详解】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允许、不赞成、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C正确。故选C。3.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A.磷脂和蛋白质 B.多糖和蛋白质 C.胆固醇和多糖 D.胆固醇和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详解】根据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可知,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而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是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B正确,ACD错误。故选B。4.将新冠病毒、蓝细菌、变形虫和衣藻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与乙组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叶绿体B.丁组中的生物细胞中都具有核膜C.丙组与丁组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D.甲组中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新冠病毒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细菌中繁殖并代谢;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衣藻属于真核生物中单细胞藻类。【详解】A、甲组的新冠病毒和变形虫都无叶绿体,乙组中的蓝细菌无叶绿体,衣藻有叶绿体,两组的分类依据不能是有无叶绿体,A错误;B、丁组中的变形虫和衣藻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膜,B正确;C、丙组的新冠病毒和蓝细菌都无染色体,丁组的变形虫和衣藻都有染色体,两组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C正确;D、新冠病毒是病毒,无细胞结构,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无细胞壁,即甲组中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D正确。故选A。5.吡唑醚菌酯能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据此推测该物质可( )A.直接抑制线粒体内产生CO2的反应过程B.降低细菌和真菌细胞中ATP的产生速率C.抑制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乙醇发酵过程D.用于防治需氧型真菌所引起的农作物感染【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酵解,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物是葡萄糖,产物是丙酮酸、[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为柠檬酸循环,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反应物是丙酮酸和水,产物是二氧化碳、[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为电子传递链,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反应物是[H]和氧气,产物是水,同时能量大量能量。【详解】A、线粒体内产生CO2的反应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而吡唑醚菌酯能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错误;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所以该物质不会降低细菌中ATP的产生速率,B错误;C、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的酒精发酵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该物质不会抑制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的酒精发酵过程,C错误;D、吡唑醚菌酯能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即阻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此吡唑醚菌酯可用于防治由真菌引起的农作物感染,D正确。故选D。6.下图甲~戊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显微照片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从图甲所示状态到图乙所示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B.图丙中的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含量均与图戊相同C.图丁中的染色体比图戊更为分散,更便于观察D.高倍镜下可观察到从甲依次进入丙、戊、丁、乙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乙细胞处于分裂末期,丙细胞处于分裂前期,丁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戊细胞处于分裂中期。【详解】A、一个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从图甲所示状态到图乙所示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不一定是一个细胞周期,也可能经历了几个细胞周期,A错误;B、图丙(前期)中的染色体和DNA含量均与图戊(中期)相同,B正确;C、图戊处于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C错误;D、由于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连续有丝分裂的过程,D错误。故选B。7.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如下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表示杂交信号),结果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详解】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并形成杂交信号,根据图示信息,倒位发生在探针识别序列的一段,因此发生倒位的染色体的两端都可被探针识别,故B正确。故选B。8.已知某种氨基酸(简称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这些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已知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则下列物质或细胞器中必须转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是()①ATP②甲③RNA聚合酶④古菌的核糖体⑤酶E的基因⑥tRNA甲的基因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①③④、根据题干信息“已知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肽链”,说明该肽链合成所需能量、核糖体、RNA聚合酶均由大肠杆菌提供,①③④不符合题意;②、据题意可知,氨基酸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所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必须往大肠杆菌中转入氨基酸甲,②符合题意;⑤⑥、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所以大肠杆菌细胞内要含有tRNA甲的基因以便合成tRNA甲,大肠杆菌细胞内也要含有酶E的基因以便合成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⑤⑥符合题意。②⑤⑥组合符合题意,A正确。故选A。9.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相同实验材料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活菌甲是S型细菌,活菌乙是R型细菌B.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都能使小鼠死亡D.从鼠5体内分离出活菌在培养基上培养,都会产生光滑菌落【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且S型菌的DNA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图中活菌甲为R型细菌,菌乙为S型细菌。【详解】A、R型菌无毒不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且S型菌的DNA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图中活菌甲为R型细菌,菌乙为S型细菌,A错误;B、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C、加热致死乙菌(S型菌)的DNA使少数活菌甲(R型菌)发生转化成为S型菌,大多数R型菌未转化,故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有S型菌和R型菌,R型菌不能使小鼠致死,C错误;D、从鼠5体内分离出活菌均为S型细菌,因此其在培养基上培养,都会产生光滑菌落,D正确。故选D。10.梨小食心虫是果园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控制其危害,需要多次喷药防治,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科研人员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田间高剂量、多位点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以达到防治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多次、大量喷施农药会导致梨小食心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B.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通过改变梨小食心虫的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C.上述事实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答案】B【解析】【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来发挥作用的。【详解】A、多次、大量喷施农药会将有抗药性的个体筛选出来,后代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逐渐增多,种群的抗药性增强,A正确;B、据题干可知,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是通过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并没有改变性别比例,B错误;C、上述事实发生在种群水平,所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体现在,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D、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既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B。11.下图是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传出神经元【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是神经中枢,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详解】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局部电流可以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递到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局部电流可以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递到A,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局部电流可以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递到B,则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D、刺激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