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试卷+
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试卷+
格式:docx页数:12页大小:192.6 K上传日期:2024-03-20 09:28浏览次数:247U1 侵权/举报

2024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都通常大多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都通常大多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都通常大多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③为什么必须要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之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之中去,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了。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些什么?而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且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引文中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再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和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摘编自熊易寒《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避免出现“伪综述”,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应多一些关联意识,并应添加针对自己研究的评论。B.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了一篇文献,就意味着我们把它放到了学术史的脉络之中,放到了学术传统之中。C.间接引用可以只转述文献核心观点,从而有效节省篇幅,这也是学术刊物大力倡导和支持间接引用的原因。D.社会科学研究者不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和文献综述的作用,即使经过努力自行写作,结果也可能不会理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不仅指出了目前文献综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文献综述的作用,还作出了相关写作指导。B.作者在论述国外文献综述写作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国内和国外文献综述之间,更青睐后者。C.第④段阐述了普通学者和学术大家的差距,得出专门的文献综述类文章要由学术权威撰写的观点。D.文章使用“通常大多”等词让论证语言更加严谨,使用“段位”“砍去”等词让论证语言更加生动。3.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别人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C.文献综述要突破别人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也挡不住人们奔赴的热情。哈尔滨更是一跃而成“顶流”城市,元旦3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历史峰值。网友感叹,“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了哈尔滨”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摘编自熊丽《契合民生所盼激发消费潜能》,《经济日报》2024年1月6日)材料二:在很大程度上,哈尔滨成为“顶流”并非偶然或意外,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城市营销行动的结果。为了迎接疫情后第一个冰雪旅游季,哈尔滨政府和文旅界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各方面的筹划。这些精心的准备成功引发了全国游客和网友的追捧,带来成倍的回报。2023年11月6日,哈尔滨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早了些。雪一下,冰城的感觉就来了,在哈利·波特的背景音乐中,哈尔滨“霍格沃茨”般的城市景象在网上迅速传播。11月7日,“哈尔滨”的第一个热度小高峰到来。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冰雪季到来之前,政府就已经在营销宣传上进行了大量准备,做了不小的投入省文旅厅、市文旅局组织各成员单位奔赴武汉、长沙、重庆、广州、北京等十个城市进行旅游推介,还联合网红等“文旅推荐官”在网络上造势,带动起各地游客对黑龙江的向往。(摘编自胡苗《哈尔滨的冷与热》,《财经》2024年1月13日)材料三:我们从12月中旬说起。哈尔滨的这场泼天富贵,一开始是源自一场舆论危机12月18日,有一条短视频冲上了抖音和微博的热搜。这条短视频里,很多游客挤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园区里,高喊“退票”,他们抱怨说,现场气温零下20多度,很多人为了玩现场一个大滑梯项目排队排了四五个小时,但直到园区关门也没玩上.按理来说,这场退票风波一开始确实是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不占理。但很快小红书上出现了一些“免费”攻略,什么意思?有些游客用自己的经验,教别人怎么先在冰雪大世界玩个遍,然后再退票套回300多块的门票钱。如果你是一座这样乐园的管理者,遇到这种事,多半觉得是遇到了口碑和收入的双重危机:一边管理不善导致了游客不满,另一边有贪小便宜的游客落井下石。哈尔滨什么反应呢?哈尔滨24小时内就发了一封公开信,给所有外来游客道歉,并且给出了三个具体整改措施,至于游客们的退票要求里哪些是委屈哪些是占小便宜的,哈尔滨一概不计较,统统给退票了,当作给外地朋友的伴手礼。紧接着,哈尔滨商务局也现身了,给本地餐饮和住宿企业发了服务质量倡议书。文旅局也给全体市民发了公开信,建议市民们热情待客,给外地游客让路让景,尽己所能给游客提供姜汤、顺风车等主人待遇。随后,哈尔滨延长了公交运营时间,在街边搭建了温暖驿站,还调派了体校的大高个学生来陪护南方游客滑冰滑雪,很多哈尔滨市民也响应号召,在线上给游客们写穿搭建议、游玩指南,在线下给南方游客们送暖宝宝、开免费顺风车。几个动作一出,哈尔滨很快平定了退票风波,逆转了舆论危机。哈尔滨迎接八方来客的热情与真诚,也让游客们纷纷在社交平台“造梗”:身穿浅色羽绒服、显得圆滚滚、一看见雪就眼睛发亮的“南方小土豆”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一位上海小游客在哈尔滨机场拖着行李,不肯值机哭着喊道:“我不想离开哈尔滨的家”的视频很多人都刷到过……游客们的这些欢呼和不舍,又通过社交网络进一步反哺文旅市场,让热度更可持续。(摘编自蔡钰《哈尔滨文旅策略》)材料四:随着冰城“左右哥”哽咽地唱完一首《再见》,最后一名游客走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大门,一场缤纷华丽的冰雪盛宴归于平静,2024年2月15日24时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闭园。“尔滨”在2023年冬天的所作所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因为冰雪艺术是消逝之美,“尔滨”可谓是倾其所有,不想在这场双向奔赴中留下任何遗憾,“尔滨”赢在了温度,徐徐上升的温度烘托出了热辣滚烫的旅游市场。(摘编自张丹丹《春风有信,再约“尔滨”》,《学习时报》2024年2月17日)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哈尔滨元旦三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历史峰值表明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多方努力。B.哈尔滨成为“顶流”很大程度上不存在偶然或意外,而是城市营销行动的必然结果。C.面对舆论危机与退票风波,哈尔滨迅速采取了有力整改措施,比如,给所有游客退了票D.由于冰雪艺术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尔滨”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倾其所有,赢在了“温度”。5.根据材料,下图符合哈尔滨2023年最后一季度搜索热度走势的是()(3分)A. B.C. D.6.《经济日报》将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请结合材料概括“人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听我讲两段关于春运的故事秦俑一春节前夕,我四叔请了一天假。这天,他特意起了个大早,要赶早班车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四叔走后,四婶的心就没再安宁过。她心不在焉地吃早餐,进车间,中午到工厂食堂草草吃完饭,又进了车间……整整一天,她都魂不守舍,像机器人一样干着活。下班后,她慌慌张张赶回小出租屋里。四叔还没有回来。那是1997年的广州,冬天的空气中隐藏着一丝寒意。过了晚饭时间,四叔坐公交车回来了。“票买到了吗?”看到四叔一脸疲惫地点着头,四婶的心总算是落了地。“不过,两张票不在同一车次。你先一天走,我后一天走。”四叔细声细气地说。“能回家就好。”四婶说,“都两年没回去了,明堂都快上小学了。”明堂是四叔四婶唯一的儿子,那一年,他六岁。时间仿佛拉长了,变慢了。工厂放了假,工友们陆陆续续地离开,带着一年的欣喜与忧伤。四叔送四婶去火车站。四婶一个人先走,四叔有点不放心。“你的票是有座的,这一小包行李你带着。我是站票,到时看能找地方蹲着不……”“银行卡放在你大衣内袋里,出了车站,外边就是银行……”“在车上要注意安全,别挤着踩着,睡觉别睡太沉了……”“上车下车包要拿好,水和方便面放到手提袋里……”四叔一遍又一遍叮咛着。“一会儿没公交车了,你赶紧回厂里吧。”四婶催四叔回去。“12小时就到了,到站时间是明早8点,千万别睡过头……”“出站后不用等我,取了钱就回家,老人小孩都等着呢,明天我到火车站给家里打电话……”第二天下午,四叔往家里打了好几通电话。四婶下午3点才到家,火车整整晚点4小时。“安全到家就好……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