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一模考试地理答案解析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一模考试地理答案解析
格式:pdf页数:5页大小:277.5 K上传日期:2024-03-10 08:21浏览次数:104U1 侵权/举报

2024届“江南十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一、选择题:1-3解析:本题组以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为背景,综合考查产业(农业、服务业)区位因素与区域新发展(产城融合)、传统资源型城市(石油城)的转型升级之路。1.答案:C农产品收益与销售的收入(销量、价格)和成本等有关。龙虾的养殖规模影响产量,养殖品质(方式)影响价格。而增强产品竞争力与养殖规模、养殖品质、养殖成本(劳动力、地租、技术、设备等)、上市时间、交通物流、冷链仓储、市场营销、售后等皆有关。2.答案:D我国最大的小龙虾产品交易中心的形成与龙虾产量、品质、配套产业链、交通物流等有关。但20多年来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先手推动,从“虾稻连作”、“虾稻共作”、“餐桌顶流”到预制菜品都是转型之路中政府主动作为。从传统的一产(平原的鱼米之乡)二产(石油城)到小龙虾产业的升级之路(养殖、加工、食品文旅),这些都是政府积极谋划、顺应市场行为的结果。3.答案:A产城融合需要做大做强某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政府税收、居民收入)等。选项BCD均只提到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点,A更符合题意。技术创新(养殖技术、种养设备、产品加工、口味创新、预制菜研发反季节上市等),食品文化与旅游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4-6解析:本题组以某旅游博主的真实旅游动态为材料,综合考查了地球运动导致的小尺度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的影响、气压带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根据该沙漠甲虫的吸水原理,科研工作者研制出一种新材料,在有条件的干旱区捕雾取水供给人类活动。4.答案:D5.答案:C博主实时发布旅游动态后小明即时截图,手机上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结合南半球某地沙漠的温柔暮色信息,可以推测该地是南部非洲西岸的纳米布沙漠(本初子午线东),进而推算南半球此刻昼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再结合太阳方位的时空变化规律,汽车行进的影子朝向东南,判断汽车此刻行进的大致方向往西。6.答案:B温柔的暮色(下沉气流为主,风力较小;沿岸寒流提供冷的下垫面等易形成海雾)下,该地的甲虫奋力向沙丘之巅爬去,沙漠里的陆气温差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让雾气更浓,登顶的小甲虫倒立(头向下)背部对着有雾气来的方向,体温低于气温,冷凝的小水珠随着背部的凹槽顺流到嘴里补充水分。狭长的纳米布沙漠成因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信风带)、沿岸寒流等均有关。7-9解析:结合题意,天目山在某年7月中旬的三次强对流天气并非发生在天目山的迎风坡,而是背风区域的辐合线处。该时间段局地的强对流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形成的背景风、地形的动力因素和热力因素等有关。7.答案:B根据云层的厚薄、体量等推测降水中心在天目山的东侧背风侧(西南背景风),即辐合线的西部。8.答案:A西南背景风的形成与夏季天目山附近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有关。高压脊线以辐散的气流为{#{QQABKYIQggigABAAAAgCQwEICAKQkBECCIoGwFAIMAIByBFABAA=}#}主,北侧的天目山受其影响可能形成西南风;该区域东南季风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受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很小;亚欧大陆东岸该区域低层大气受中纬西风影响也很弱。BCD选项的空间尺度较大,实际上该地的天气变化是较小空间尺度下的耦合现象。9.答案:B触发强对流天气除了图示的西南背景风外,低层的西南风从天目山西侧带来了积云,绕过天目山,在辐合线附近汇集,加上山体的热力因素,气流膨胀上升后形成规模较大的对流云。当然,夏季副高影响下的高温天气导致茂密植被的水汽蒸腾量大,提供一定的水汽。而北侧的太湖在西南风的背景下,水汽难以在其南侧的辐合线汇聚,且二者相距甚远。10-11解析:本题组以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聚落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景观等。景迈山古茶林在内容上是农业遗产,类型上是文化景观。时间轴线上是动态的,历经千年,林茶共生、人地和谐,成为山、林、茶、村、田一体的土地垂直利用典范。10.答案:A结合图(景迈山、水系、古茶林、分隔防护林等)文(森林中建寨、寨子周围栽茶等)信息,该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较高海拔的原始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到随着地势逐渐降低的古茶林、传统村落再到现代生态茶园、耕地水田等土地垂直利用方式。)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形成独特的林下(乔灌草垂直结构)茶种植技术。村寨也是依据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选择背山面水、围绕寨心紧凑布局。整体上都是因地制宜,既有垂向上的生产用地、也有水平方向上的生活用地,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的智慧山地人居环境,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典范。11.答案:D“林间开垦”指在森林间以村寨为中心斑块状开发古茶林,古茶林之间保留森林防护线或防护林。“林下种植”则指每片古茶林都保留大部分高大乔木,从而尽可能维系自然生态系统,中层种茶,地表保持草木层,从而形成“乔-灌-草”的立体群落结构。另外,在茶林养护上也多有技巧,他们在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树、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而对茶树有害的那些树木则予以适当清除。这样可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同时上层乔木的落叶又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有机养料,分隔防护林避免了大规模连片种植,产生低温冻害、虫灾传染等,因此有效地维持了古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12-13解析:本题组以地中海海滨城市巴塞罗那的街道改建为背景,考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的发展,街区的规划进行的因时因地地调整。12.答案:A根据题设,街道中心线最外道为景观人行道,从安全方便的角度考虑,紧邻景观人行道的③车道是公交车道(方便行人上下车);①、②车道之间有障碍,使得①车道与②③车道分隔,所以①车道类型与②③有较大区别,即可推出①为自行车道,②为机动车道。这个车道的设置与同学们的生活差异很大,所以题设中有“设计独特”的提示。13.答案:C巴塞罗那为地中海海滨城市,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人行道上条石和草地相间的铺装,与全草坪相比,差异在于有条石,且题设提示为生态铺装,意味着铺装材料有一定的通气透水性。夏季条石覆盖在地表,减少水分蒸发,为植被的生长保存一定的水分;冬季降水多,生态相间铺装部分水体下渗排水,部分在地表汇集,流向排水设施,进而通过地表排水。所以相间铺装有利于排水,且有利于植物生长。{#{QQABKYIQggigABAAAAgCQwEICAKQkBECCIoGwFAIMAIByBFABAA=}#}14-16解析:青藏高原环境特点除了高寒外,极端缺氧对人畜健康也有重大影响。本题组以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植被类型不同海拔产氧量的差异综合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4.答案:B结合图7,某植被全年总产氧量=全年单位面积产氧量*该植被的分布面积。选B.15.答案:C联系上题,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产氧量,进而影响地表产氧贡献。而植被类型与空间分布的差异又与气候(光照、大气中的热量等)、土壤中的水分(降水或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下渗转化)、养分等有关。所以材料指出地形(类型、空间组合、海拔、坡向、坡度等)是主要驱动因素。结合图8,虽然青藏高原东北侧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较低,但是其降水少,植被覆盖度低,植被产氧量低,植被产氧贡献率低。16.答案:D产氧贡献的主体是植被。产氧贡献率的时空差异与不同空间植被的年内生长特征即水热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有关。从东南往西北,青藏高原全年植被产氧量对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贡献率呈逐渐降低趋势,A项错误;B项不同海拔高度相关性不一致;时间变化上6-9月(年内水热较充足)植被生长旺季,产氧贡献率高,所以D是正确选项。二、非选择题:17.解析:本题组以粮食安全背景下我国第四大主粮马铃薯种植为着眼点,综合考查宏观上的农业区划(农业区位)、西吉的“薯”光无限(区位选择)、北薯南种(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以及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等。(1)解析: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马铃薯生产影响较大。地区政策扶持、市场需求等其他因素也对局部地区马铃薯生产产生影响。从宏观上的农业区划(图示四大种植区)来说,主要划分指标为自然因素。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后来“薯”光无限,除了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地”之外,农业区位选择中“人”的因素也很重要。不同阶段要求区域农业发展要遵循因时制宜原则。答案:气候(积温、气温、光照、昼夜温差、无霜期、降水)、地形(海拔)等(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自然条件独特(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育种技术的提高;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政策支持。(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2)解析:我国地域辽阔,存在多种多样的区域。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需要合理的农业区划(因地而异),同时不同区域间的农业合作(因时而异)也能够更好利用资源。黑龙江有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种植经验等优势,广东有土地、市场、气候资源等。双方的省际合作既盘活了冬季东北闲置的农业资源,又增加了广东冬闲土地的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随着“北薯南种”规模扩大,双方合作模式已从自营发展到以技术和品牌依托的“合作社+服务公司+当地农户”的专业经营模式。从北薯南种到农薯工粮,区域农业发展变得可持续。答案: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种植经验丰富、冬半年有闲置劳动力;(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广东:有冬闲土地、热量适宜、政策、市场广阔等(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3)解析:我国实现粮食安全,需要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保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地区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最重要的途径是增加粮食总产量。而马铃薯单产较{#{QQABKYIQggigABAAAAgCQwEICAKQkBECCIoGwFAIMAIByBFABAA=}#}高,单产增长率较高,耐贫瘠耐旱适应力强,能很好的弥补传统主粮区因为耕地数量、质量、自然灾害的变化等带来的产量波动。其他途径包括:跨区域调剂(如北粮南运)、粮食进口、粮食储备等。但扩大种植规模不能盲目,要考虑不同区域种植条件、耕作成本、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差异。答案:赞同:我国地形、气候多样,适宜种植的区域广;我国对粮食需求量增加、需求的种类增多;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存在问题(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欠佳,退化污染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等问题严重);马铃薯单产高,适应性强,扩大种植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从种植条件、市场需求、耕地与粮食安全等角度,任答3点共6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不赞同:农作物种植规模应因时因地而异;马铃薯部分耕作区,由于劳动力、机械化水平、种植经验与技术投入导致耕种成本高;部分地区生态脆弱,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会造成生态破坏;粮食可以跨区域调剂或进口;不同区域居民饮食习惯不同;可以通过技术投入,提高单产。(任答3点共6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18.解析:本题组以南极埃里伯斯火山为背景,考查该地不同的地貌单元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如冰塔、冰花的成因,冰塔高度的影响因素。不仅综合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以冰花长势为突破点,考查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1)解析:冰塔不高,可能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不易形成,二是形成后被破坏。由于水汽和冷凝条件都可以满足,冰塔的形成没有问题。因此本题着眼点为形成后被破坏。冰塔形成后,高温蒸汽沿着裂隙上升,融化部分冰层,形成冰层的裂隙,在南极极地东风侵蚀破坏下,容易坍塌。同时裂隙较多,风化作用下,冰塔也会出现重力坍塌。答案:风化作用、风力作用(风力侵蚀)、重力崩塌。(任答2点得4分)(2)解析:本题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冰塔的形成;二是顶端冒着热气。冰塔的形成需要水和冷凝的过程。根据背景资料,“主火山口往下有岩层裂隙”,推测出高温蒸汽从裂隙上升到地表,受其影响,地表融化形成出气孔,这个过程同时为冰塔形成提供了融水和水汽;而融水和水汽接触到南极极寒的大气,冷凝成冰塔。至于顶端冒着热气,可以想到蒸汽融化冷凝后的冰塔,形成新的出气孔,水汽从出气孔溢出,形成“冒热气”的景观。答案:火山内部的高温蒸汽通过岩层的裂隙上升,到达地表的冰层;蒸汽的热量先融化部分冰层,形成出气孔;夹带着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