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检测 历史答案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检测 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4页大小:323 K上传日期:2023-11-23 00:01浏览次数:34U1 侵权/举报

2024届高三11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ADBDA6—10:ACBDC11—15:DACDA详解: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祭坛”、“墓葬”“祭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出现早期文明的曙光,A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态侧重的是国家机构,材料并未对国家机构展开论述,排除B项;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并未建立起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列举的两种文化带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多元性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2.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可知,秦简中有关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了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了秦的暴政,排除A项;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此得到提高,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3.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且主动汉化,是出于建设大规模政治体的目的,即建立全国统一政权,这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中原汉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排除A项;该学者强调“主动汉化”,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学习,并非强调“改变”,且材料信息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并非西迁,无法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翰林学士的设立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削弱了相权,从而巩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D项正确;A项错在“消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没有重文轻武的方针,排除B项;翰林学士的设立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不是提高宰相的文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5.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压制武将的地位,为了避免武将面对地位变化而产生心理落差,太祖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武将阶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抑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矛盾,A项正确;B项太过绝对,排除B项;笼络武将正确,但笼络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实行抑武政策,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6.: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而非在宋朝,故去晋商票号取钱,在宋朝不可能出现,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南宋都城在临安,是大运河的起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宋娱乐场所是“瓦舍”,可以去看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朝时期,出现了夜市,逛临安夜市场景会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7.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汉族的“六礼”等观念渗入苗疆,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也积极参与边疆社会,体现了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C项正确;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A项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材料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末清初,颜元在书院中专门开辟了锻炼身体、操练战争器械、数学地理等教学内容。康熙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传教士运用当时非常先进的三角测量,结合经纬度测量,制成全国地图《皇舆全图》”可知,明末清初,实学受到学者和统治者的重视,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一定传播,B项正确。当时书院只是增加了实学的内容,并未培养新式人才,而且无法体现康熙测绘全国地图,排除A项;明末清初社会并未转型,排除C项;西学东渐丰富传统儒家思想无法体现康熙帝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排除D项。故选B项。9.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由于农民军借用了西洋技法,因此清政府的官员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这说明太平天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外部势力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援助,排除B项;C项夸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谭嗣同和梁启超借助传统的仁学思想强调国家无大小之别,应该一律平等,这表明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C项正确;虽然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但材料并未体现维新派谋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借助仁学思想阐发新义,而不是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维新派反对西方民族国家观念,民族国家观念是指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依据材料“画中有‘顺治门外丞相胡同,外城女传习所,开学周年纪念,于八月间开展览会接待男女来宾。本学学生课艺、书画、制造物件,暨京外各女学堂寄来之件,一概陈列学中,任人品评高下’”可知,反映的是清末女学堂中开展的周年纪念活动和展览会,从中可以看出女学生的思想解放和追求平等自由,体现了当时女性的解放,因此可用于研究传统女性的解放,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一个女传习所的活动,不能就此得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而且这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女学生的思想解放和追求平等自由,不能说明社会转型的艰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思想的内容,无法得出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排除C项。故选D项。12.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中国。根据材料“1935年12月”“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可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是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排除C项;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根据“东北及华北人民利用铁路交通积极支援江南,经由浦口运往上海、南京等地物资共有81.1357万吨”可知,1949年,东北和华北人民利用铁路对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物资支援,这有利于巩固这些新解放的地区,体现了铁路在城市政权巩固中的作用,C项正确;淮海战役在1949年1月就已经宣告结束,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对铁路的电气化改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上海、南京等地的物资支援,并不是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1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60年11月18日”“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李富春建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目的是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D项正确;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是材料主张的原因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中国出口额飙升,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没有体现主导经济全球化信息,排除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瓦解,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此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非区域集团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1)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2)社会变量:宋代推行以文立国政策;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文化变量: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治的稳定基础。(3)1953年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遏制威胁,我国的重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国防科技依然落后,为此党提出要“集中发展重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经过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了国防力量。1964年侧重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全面的四个现代化。阐释: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此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重视农业和科技的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1979年后在强调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拜金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7.(1)不同: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超过了田赋。(2)趋势: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3)历史图表能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更能比较直观、形象、清晰地表现出历史的联系、变化和趋势,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18.(1)变化:清末时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在革命派中具有一定影响;之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论。原因:清末至中华民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南方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温和革命派的努力。新中国:新中国制定并实施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2)成就:将“民族平等”写入宪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规范民族称谓;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义: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