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南名校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南名校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1.5 M上传日期:2023-11-08 09:58浏览次数:343U1 侵权/举报

苏南名校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单选题1.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A.夏朝的真实存在 B.早期国家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完善2.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A.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C.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3.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国人乃周人,宗文王、武王,难容周厉王父子,却仍然选择作为文王、武王之后的共伯和为继任人选,共伯和不愿或不敢践王位,只是暂时摄政,最终还政于周室。材料主要说明()A.平民政治势力较强大 B.宗法制与正统观影响政治活动C.周天子权威地位已动摇 D.原始民主遗风逐渐失去影响力4.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5.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6.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宋朝相应调整了土地政策,下列选项体现宋代土地政策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千年田换八百主”C.“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D.“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7.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开了在中央政权中设置具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这主要表现在元朝设立了A.枢密院 B.宣政院 C.中书省 D.理藩院8.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明朝初期实行改革,政府停止给休工时期的工匠发放“薪米盐蔬”,但是“听其营生勿拘”。这一变化A.顺应了“一条鞭法”的需求 B.降低了工匠的生活水平C.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D.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10.京师同文馆1878年各科考试试题都有公法学题目,内容全部和驻外公使有关。1889年、1893年同文馆大考中亦有公法学试题,内容从驻外公使问题扩展到多项国际事务。自同文馆始,其他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国际法课程。这可用于说明()A.近代外交理念对华影响加深 B.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C.新式学堂注重培养翻译人才 D.洋务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11.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C.清政府采取正确措施应对当时困局 D.义和团运动兴起直接促成东南互保12.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A.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B.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C.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布局 D.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13.下图是民国八年《新申报》刊登的号外,请问,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手上应持的标语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打土豪除列强D.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东北去14.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C.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5.蒋介石日记的摘录:1938年3月24日:“此时将到可和可战时期,不难转入主动地位。戒之慎之,勿失战机。”3月28日:“视察沿路人民生活与行动之幼稚及军人精神与行动之散漫,时起不能久战之意。”4月9日:“此时可战可和,应注重和局与准备”。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准备向日本妥协投降 B.国民党认为中方已取得绝对优势C.国民政府已做好持久抗战准备 D.反映了中日双方力量的复杂较量16.1937年7月到12月,陕甘宁边区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A.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B.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C.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体现了中共对基层治理重视17.1956年,中共中央借鉴苏联经验实行“特定津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八百多名突出人才,囊括了当时中国“科、教、文、卫”的大部分精英,保证每人每月工资达500元左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从此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B.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打破了西方对华的科技封锁 D.国民经济逐渐地恢复和发展18.下图所示是1950年中国画家绘制的一幅名为《纸老虎》的时事漫画。该漫画A.意在宣传中国的革命力量 B.抨击了美国扶蒋反共策略C.反映出国民党政府的垮台 D.讽刺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19.“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大生产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2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A.外交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1)尝试写出你所知道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材料二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材料三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3)根据材料三,谈谈古代科学家在改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四大发明是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运河在宋金年间,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等原因变得残破不堪,需要寻找南北直通的运河路线。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山东会通河是新开凿的,其他各段在元代以前多有旧迹可循。山东段工程共分为两段进行,一是开挖济州河,二是开通会通河。工程于1289年完工,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贯通。至此,京杭大运河自江淮北上,进入山东后,循山东西部穿越鲁西平原,过德州入直隶,济宁、临清、聊城等新兴市镇迅速崛起。运河持续了五百多年的畅通。——摘编自朱汉明《京杭大运河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材料二胶济铁路通车前,山东内陆交通以运河为主,以独轮车、大车和牲畜为主,极大地限制了货物流转,影响山东经济的发展。1898年德国同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1899年9月德国开始修筑胶济铁路,到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青岛、济南、潍县等沿线城市迅速崛起。这是山东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通车,对山东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朱以清《胶济铁路影响下的近代山东经济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的背景及对山东古代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交通变化对山东经济的影响。23.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共产党宣言)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第6卷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1)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