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南名校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南名校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1.5 M上传日期:2023-11-08 09:58浏览次数:469U1 侵权/举报

苏南名校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单选题1.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A.夏朝的真实存在 B.早期国家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夏朝。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文献中对夏朝的法律、政治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早期国家夏朝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后世文献的记载,缺乏夏朝当时的实物等史料,无法证实夏朝真实存在,排除A项;分封制度建立于西周,排除C项;君主专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A.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C.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知,此时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故C正确;政治分裂导致文化区域差异,故A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圈,故B错误;分布图的主旨不是强调文化认同,故D错误。3.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国人乃周人,宗文王、武王,难容周厉王父子,却仍然选择作为文王、武王之后的共伯和为继任人选,共伯和不愿或不敢践王位,只是暂时摄政,最终还政于周室。材料主要说明()A.平民政治势力较为强大 B.宗法制与正统观影响政治活动C.周天子权威地位已动摇 D.原始民主遗风逐渐失去影响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共伯和不愿或不敢践王位,只是暂时摄政,最终还政于周室”可知,周王暴政引起宗室国人的反对,共伯和只是摄政,并未取代周王,说明宗法制与正统观影响政治活动,B项正确;国人不属于平民,材料体现国人政治势力强大,排除A项;共伯和最终还政于周室,说明周天子地位还未动摇,排除C项;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说明原始民主仍然存在一定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B项。4.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以看出三代“学在官府”,但是这一时期太学还未产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5.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D正确;宰相权力的变动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地方藩镇无关,排除A;中书门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与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还是平民无关,排除C。6.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宋朝相应调整了土地政策,下列选项体现宋代土地政策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千年田换八百主”C.“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D.“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以兵变的方式掌握了国家政权。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宋朝相应调整了土地政策,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持放任的态度。导致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的现象,B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指的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指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排除C项;“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的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7.元朝对边疆的管理,开了在中央政权中设置具体管理地方机构的先河,这主要表现在元朝设立了A.枢密院 B.宣政院 C.中书省 D.理藩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最早叫总制院,元朝设立,它是直属中央的管辖机构,主要职能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西藏地区军政事务。B项正确;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元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明朝初期实行改革,政府停止给休工时期的工匠发放“薪米盐蔬”,但是“听其营生勿拘”。这一变化A.顺应了“一条鞭法”的需求 B.降低了工匠的生活水平C.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D.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答案】D【解析】【详解】相比于元代官营手工业者被政府强制征调后便终身服役而言,明初工匠有一定的休工期,而且工匠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种休工期和相对自由能够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工匠本身在休工期可以从事手工生产,有助于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D正确;“一条鞭法”是明中后期的税制改革,排除A;明政府的举措有助于提高工匠的生活水平,排除B;明初政府的举措有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军机处。10.京师同文馆1878年各科考试试题都有公法学题目,内容全部和驻外公使有关。1889年、1893年同文馆大考中亦有公法学试题,内容从驻外公使问题扩展到多项国际事务。自同文馆始,其他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国际法课程。这可用于说明()A.近代外交理念对华影响加深 B.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C.新式学堂注重培养翻译人才 D.洋务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答案】A【解析】【详解】京师同文馆和其他新式学堂都注重培养学生对国际法和国际事务的了解,这说明近代外交理念对中国的影响加深,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学校考试涉及公法学或开设国际法课程不代表就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排除C项;材料侧重展现的是新式教育对国际事务或法律的重视,并没有强调思想的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11.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C.清政府采取正确措施应对当时困局 D.义和团运动兴起直接促成东南互保【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与英美等国确立“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项正确;东南互保运动并没有得到清中央政府的认可,排除A项;“东南互保”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这并非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背景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A.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B.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C.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布局 D.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已经开始侵华,材料中国民党重工业厂矿的分布,说明是为了对付日军侵略进持久抗战的准备,B项正确;湖南和陕西并不是红军长征所经过之地,排除A项;改善工业布局不是当前主要目的,排除C项;当前主要任务是抗日,不是争夺经济主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是民国八年《新申报》刊登的号外,请问,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手上应持的标语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打土豪除列强D.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东北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民国八年”是指1919年,材料“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故B项正确;A项是1905年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是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排除。【点睛】“民国八年”“当时街头游行的学生”是关键信息。14.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C.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抗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蒋介石认识到外患会加剧但“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可知当时要以四川为根据地,已有持久抗战的准备,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B项蒋介石是为抗战做准备,而不是为了发展西部,D项与史实严重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过程【名师点睛】本题实则考查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抗战这一知识点。属于备考重点之一。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审题是一个关键,注意读懂题干的含义。30年代前期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都付出了行动,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国家一定不会灭亡”和时间,对选项进行排除即可。15.蒋介石日记的摘录:1938年3月24日:“此时将到可和可战时期,不难转入主动地位。戒之慎之,勿失战机。”3月28日:“视察沿路人民生活与行动之幼稚及军人精神与行动之散漫,时起不能久战之意。”4月9日:“此时可战可和,应注重和局与准备”。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准备向日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