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
精品解析: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
格式:docx页数:10页大小:37.8 K上传日期:2023-11-01 10:16浏览次数:107U1 侵权/举报

试卷类型:A滨州市二○二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积累运用(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震悚(sǒng)修葺(qì)凫水(fù)味同嚼蜡(jiáo)B.狡黠(xiá)撺掇(duo)阔绰(chuò)恹恹欲睡(yān)C.驰骋(chěng)摇曳(yè)恣睢(suī)挑拨离间(jiān)D.瞥见(piē)星宿(xiù)褴褛(lǔ)忍俊不禁(jī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云霄绚耀骇人听闻哗众取宠B.辫子竹蔑沥尽心血长途跋涉C.俯瞰萦绕重峦叠障惨绝人寰D.褶皱侥幸自圆其说雕梁画栋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4.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A)这里有126公里海岸线,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滨州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A.A B.B C.C D.D5.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C.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7.默写。(1)读史使人明智,______,数学使人周密。(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2)大漠孤烟直,______。(王维《使至塞上》)(3)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4)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5)复行数十步,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6)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8)我们学习不仅要做到学思结合,正如《论语》中所写的“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还要像《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那样“______”多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名著阅读。(4分)8.关于这种惊人的征战,将来有一日会有人写成全部的叙事诗的。这种征战,即使把政治和战事除掉,也是近代历史中,青年们的一种动人的成就。可是我暂时必须要继续我的故事,因为我们已经把红军会合在西北了。现在我把毛泽东主席所写的一首诗,拿来当作结束,这位指挥者既能领导远征,同时又写得一手好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文中的“我”是指______(人名)。(2)学校正在开展“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请参与探究,分享你的发现。【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探究【专题二】:关于长征。我选择探究【专题______】,发现:______。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里可赏山水画卷,泰山雄伟磅礴,崂山神秘飘渺,趵突泉腾空翻涌,微山湖烟波浩渺。这里可品齐鲁风情,大运河贯通南北,海岸线蜿蜒曲折,沿着黄河遇见海,在东营看蓝黄交汇,在青岛扬帆冲浪,在烟台、威海的海洋牧场尽情海钓。这里可读街巷烟火,在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东昌古城、魏氏庄园赏民风古韵。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材料二】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火了,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赴淄赶烤”。最是一城好风景,半缘烟火半缘君。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他们的热情比火炉更炽热,鲁C车主刘先生自觉礼让外地车辆,暖心大姨主动为排队游客分发灌汤包,商家店主张老板自发提供免费住所……每个淄博人都想游客所想、尽自己所能,一个个微镜头串联出淄博这座城市的温度。(节选自淄博市政府官网,有删改)(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假若你是【材料二】中被礼让的外地车主、正在排队的游客、被提供免费住所的旅人,请任选一种情境,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4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闻鹊喜·吴山①观涛周密天水碧②,染就一江秋色。鳌③戴④雪山龙起蛰⑤,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注】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绝佳之地。②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写钱塘江的秋水似染成“天水碧”的颜色,写出了潮水未来时浪静波平的观感。B.“数点”以下三句,写了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一抹晚霞,上下翻飞的白鸥,扬帆的小船,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如临其境。C.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写出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D.整首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黎明,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11.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二)(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太守谓谁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故善为国者公问其故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或遇其叱咄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环而攻之而不胜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真无马邪C.利之而勿害跳往助之D.故善为国者不足为外人道也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15.“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16.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10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郦波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