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1页大小:356.3 K上传日期:2023-10-31 00:23浏览次数:344U1 侵权/举报

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历史真题第I卷一、选择题1.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B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竞技体育的出现,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数学知识源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计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说明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正确;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与数学普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3.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创作《眉州远景楼记》,其中说:“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由此可知宋代眉州()A.重文尊法民风淳朴 B.耕读传家人丁兴旺C.社会和谐经济发达 D.人民富裕生活优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分析材料的意思,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说明宋代眉州重文尊法民风淳朴,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与人丁兴旺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眉州的民风,与经济无关,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人民富裕,排除D项。故选A项。4.课堂上老师复习中国古代历史展示了以下一张知识图表。该表体现了()复习单元主要内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 B.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华文明史上,秦汉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等,体现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C项正确;A项只是第一单元的内容,不是四个单元的主旨,排除A项;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与民族交往无关,排除B项;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是中国近现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该战争()A.大力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 B.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C.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 D.解决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该事件主要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排除A项;“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是人民日报1949年9月29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A.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B.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9月29日”可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广告,根据材料“可按市价九五折”表明这个有限公司对新政权的拥护,A项正确;有限公司不是个体私营企业,材料的一个公司的图片也不能反应发展迅速,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7.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引导促成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推动南苏丹问题的政治解决。2023年推动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A.捍卫战后雅尔塔体系 B.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C.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D.坚决维护全球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积极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引导促成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推动南苏丹问题的政治解决。2023年推动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据此可知,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C项正确;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与题干“进入新时代、2023年”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材料旨在强调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的内容,排除BD项。故选C项。8.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表明古代文明具有()A.统一性 B.融合性 C.多元性 D.继承性【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印度的梵文和佛教”可知,这些古代文明各具特色,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因此,得不出文明具有统一性、融合性或继承性,排除ABD项。故选C项。9.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出现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这主要缘于()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思想解放,进而促进社会政治变革,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始于1500左右,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排除B项;文艺复兴持续时间从14世纪至17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10.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1918年结束,但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大多称之为“欧战”。这主要是因为()A.交战双方全是欧洲人 B.交战目的是夺取霸权C.交战区域集中在欧洲 D.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8年结束,但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大多称之为‘欧战’。”结合所学可知,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C项正确;交战双方全是欧洲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交战目的是夺取霸权与“欧战”称呼无关,排除B项;战争的性质与材料称呼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3年12月初,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知该宣言()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 B.维护了中国各项主权C.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可知,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因此,该宣言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A项正确;由此可知,该宣言仅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而非各项主权,排除B项;1943年,当时二战尚未结束,排除C项;该宣言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没有加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12.自“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打着反恐旗号,在世界多地发动侵略战争,共造成460万人死亡,人民流离失所,政局动荡,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由此可见()A.全人类应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 B.国际社会应该重建经济新秩序C.美国的“反恐战争”成效卓著 D.美国霸权主义是国际动荡之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打着反恐旗号,在世界多地发动侵略战争,共造成460万人死亡,人民流离失所,政局动荡,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说明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世界多地造成了灾难,表明是国际动荡之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内容主旨是美国以“反恐”为旗号对各地区行霸权主义,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是政治问题,与经济秩序无关,排除B项;美国的“反恐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灾难,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6分)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成渝铁路,原为清末倡议修建的川汉铁路成都至重庆段,因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而引发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统治结束。民国成立后,成渝铁路的建设被搁置了二十年。1932年,前四川督军周道刚和善后督办刘湘再度提倡修建,但因军阀混战,经费困难没有修成。1936年,国民政府通过国内集资和国外贷款在局部地段开工,后又因抗战爆发而停建。1947年,国民政府将成渝铁路收归国有,施工点多在重庆至内江段,工程时停时续,直到四川解放仍寸轨未铺。——摘编自《四川省志·交通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前成渝铁路修建“时停时续”的主要原因。材料二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15日开工。到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多年的夙愿。按照邓小平尊重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了节约成本,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铁路修建过程中,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129万根枕木,也是沿线群众在极短时间内备齐并送达工地的。——摘编自俞荣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后成渝铁路建设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渝铁路建成的历史意义。【答案】(1)主要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缺乏强有力政权领导(政府动员能力);政局动荡;长期战乱;财政困难(经费短缺);技术难度大;工程艰巨;建设经验不足等。(2)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军民共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充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尊重知识人才等(3)历史意义: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提供条件;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改善四川交通条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满足人民心愿;铁路的修建加强人员、物资的流动,密切两地联系;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为新中国铁路建设提供技术人才和经验等。【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因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而引发保路运动,成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