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知识点>20-【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20-【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格式:pdf页数:26页大小:661.7 K上传日期:2023-11-03 00:49浏览次数:135U1 侵权/举报

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左:简单学习网(jd100xuexi)右:扫码0元领视频资源3天限时听生物知识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形状。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c.采集花粉。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四、杂交实验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Cross)。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2、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例如,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既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又可以与含遗传因子d的配子结合。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巧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进行验证,让F1与隐形纯合子杂交。以F1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为例,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1:1。七、分离定律1、内容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适用范围:(1)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八、孟德尔的研究方法: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过程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自交F2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9:3:3:1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豌豆的粒形和粒色分别受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粒形:R和r;粒色:Y和y),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掩盖作用。2、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yyrr,分别产生YR和yr各一种配子,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3、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结果: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即YR、Yr、yR、yr,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4、受精时,F1的各种雌雄配子结合机会随机。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产生9种遗传因子组合,4种性状及数量比例为9:3:3:1。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YyRr与隐形纯合子yyrr杂交。2、预测结果:测交后代有4种性状,比例为1:1:1:1。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有四种性状,比例为1:1:1:1,符合预期设想。四、自由组合定律1、发生时间:形成配子时;2、遗传因子间的关系:控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3、实质: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4、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1、表现型(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3、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D和d)。三、计算①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2×2×2=8种②AaBbCc产生ABC配子的概率?1/2×1/2×1/2=1/8③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3×3×2=18④AaBbCc×AaBBCc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1/2×1/2×1/4=1/16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场所: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的曲细精管内形成的。2、细胞的变化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两次分裂分别叫做减数分裂I(也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II(也叫第二次分裂)。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间期:一部分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完全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粒连接,此时的染色体呈染色质丝的状态。减数分裂I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的染色体缩短变粗,并两两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减数分裂I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附着在纺锤丝上。减数分裂I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分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细胞的每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减数分裂I末期:在两组染色体到达到达细胞的两极后,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I与减数分裂II间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减数分裂II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减数分裂II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分裂II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减数分裂II末期:染色体随着细胞的分裂进入两个子细胞。这样,在减数分裂I中形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I,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子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减数分裂后,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场所:卵巢(2)形成过程: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复制,卵原细胞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II,形成卵细胞。②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作第一极体。③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I也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在减数分裂I形成的第一极体又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3)结果: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卵细胞和极体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不久,极体都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不同,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变形。三、受精作用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不久,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_父方_,另一半来自_母方_。4.意义:(1)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特性稳定性。(2)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_自然选择__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5.有性生殖后代多样性原因(1)配子的多样性:减数分裂Ⅰ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_。(2)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具有随机性。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的假说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2.推论: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成对_存在___成对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一个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一条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父方一个来自_母方___一条来自_母方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自由组合_____非同源染色体_自由组合______________推测: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平行_关系推论:基因在_染色体_上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⒈实验者:_摩尔根__。⒉实验材料:__果蝇___。果蝇特点:相对性状多而且明显、_易饲养__、_繁殖快、染色体少易观察。2.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__测交_____。遗传图解:实验结果:子一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验证了控制果蝇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⒍实验结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_X__上,基因在__染色体___上。⒎摩尔根的研究方法:_假说-演绎法__。微信公众号:简单学习网(ID:jd100xuexi)内部资料:仅限个人学习8.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__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线性__排列。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