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年蜀山区一模历史试卷
2024年蜀山区一模历史试卷
格式:docx页数:10页大小:427.7 K上传日期:2024-06-06 10:25浏览次数:279U1 侵权/举报

2024年九年级质量调研检测(一)历史(开卷)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考古学家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遗址中发现大量精美的玉器、碳化水稻、大型水利系统和等级分明的墓地。这表明(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不同文明相互借鉴C.专制皇权逐步确立 D.农业文明走向鼎盛2.据《后汉书》记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这些举措(   )A.推动中欧直接往来 B.彻底消除匈奴威胁C.有效管辖西域地区 D.有利于张骞通西域3.据学者统计,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呈现出如下变化:东晋时期为4%,隋朝为17.2%,唐朝为24.5%,至宋朝则为46.1%。由此可知(   )A.官员人数不断增加 B.统治基础逐渐扩大C.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D.门第观念彻底扭转4.河北宣化辽墓出土的点茶图壁画,形象地刻画了宋代中原地区流行的传统沏茶方法。这反映当时(   )A.北方各地已普遍种植茶叶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C.少数民族传统被逐渐摒弃 D.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5.清朝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生动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的繁荣景象。画卷中店铺林立,涵盖了珠宝、棉布、饭馆和丝绸等50多个行业,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反映清朝(   )A.江南得以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经济繁荣 D.抑商政策瓦解6.如图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7.20世纪初,一场革命使中国大地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燃烧着火焰,并仅用两三年的时间使孙中山先生终身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场革命(   )A.促使国共合作即将到来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基本推翻军阀反动统治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8.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从建立到1937年,在东北三省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敌人一次次“讨伐”。这表明(   )A.东北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国民政府始终坚持不抵抗的政策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D.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发挥重要作用9.如表是1978年、1997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这些变化说明(   )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8.1%17.9%18.5%A.国有企业实力下降 B.乡镇企业蓬勃发展C.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0.中世纪西欧庄园里的农奴为领主提供劳役,并在管家的监视下劳动。自13世纪开始,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这一变化主要由于(   )A.领主权力的衰落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城市的自治运动 D.农奴摆脱了束缚11.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据此可知,他研究主题可能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资本原始积累C.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飞跃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2.1868年开始,明治政府将体操定为学校必修科目,并设体操传习所以培育体育师资,传习所教授体操、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上述变化源于明治政府(   )A.实行“殖产兴业” B.推行地税改革 C.提倡“文明开化” D.建立新式军队13.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中心意义,可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19世纪媲美”。这两次革命可以相“媲美”之处在于(   )A.都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 B.都直接推翻封建王朝C.都影响世界各地民族民主运动 D.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14.如图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漫画《偷天换日》。该漫画反映的是(   )A.蒋介石发动内战 B.德国闪击波兰 C.苏德战争爆发 D.日本偷袭珍珠港15.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当今世界各国应(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C.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D.结盟消除各国间分歧二、辨析改错(8分)16.民主与法治建设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辨别下列史实正误,在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3)《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4)1789年,大陆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它最终推翻了清朝,以共和政体来取代。——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指出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灾难性”。(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反映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史实,简述英国“在下两个世纪里”傲视全球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揭示杜鲁门公开宣讲背后的真实目的,分析其“制度自信”的理由。(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中华民族的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开拓建设中来。九年级某班级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成果展设计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务。展板一【研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阅读文学经典,制作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作品一:石壕吏作者杜甫(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体裁:____特点:____历史价值:诗歌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的社会面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作品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节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玄德日:“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体裁:小说特点:章回体;情节生动;大众化。历史价值:____(2)历史图片承载历史记忆,传播革命文化。任选展板二中一幅历史图片加以解读。图1图2展板二【解读历史图片——传播革命文化】展板三【领略建设成绩——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展板三的图片,写出你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理解。图3“东方红”1号卫星图4屠呦呦与青蒿素 参考答案与解析1.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考古学家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遗址中发现大量精美的玉器、碳化水稻、大型水利系统和等级分明的墓地”,可知良渚遗址的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不同文明相互借鉴,排除B项;专制皇权逐步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文明走向鼎盛,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西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各国进行军事和政治上的管理。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西域是汉朝管辖的范围,是中国的领土,不是中欧直接往来,排除A项;彻底消除匈奴威胁说法太绝对,且和题意无关,排除B项;有利于张骞通西域说法错误,张骞通西域后设置西域都护进行有效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据学者统计,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呈现出如下变化:东晋时期为4%,隋朝为17.2%,唐朝为24.5%,至宋朝则为46.1%。”可以看出,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说明统治基础逐渐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确立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被打破,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官员人数不断增加,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排除A项;社会实现公平公正说法绝对,且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门第观念彻底扭转说法绝对,题干是在强调通过科举制度,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提高,体现了统治基础逐渐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河北宣化辽墓出土的点茶图壁画,形象地刻画了宋代中原地区流行的传统沏茶方法”,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族的沏茶方法,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壁画不能说明北方各地已普遍种植茶叶,排除A项;辽宋夏金元时期,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并非统一多民族国家时期,排除B项;壁画说明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族的沏茶方法,不能说明少数民族传统被逐渐摒弃,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清朝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生动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的繁荣景象。画卷中店铺林立,涵盖了珠宝、棉布、饭馆和丝绸等50多个行业,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可知,此画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商品经济繁荣,C项正确;江南得以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题干中未出现抑商政策瓦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根据题干中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因图片上的通商口岸最早开设的是广州,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A项正确;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