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4届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格式:docx页数:12页大小:164.2 K上传日期:2024-05-07 17:03浏览次数:96U1 侵权/举报

三明市2024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同时也贯穿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我国自古以来,对龙的研究就有很多,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民间画龙还有“九像说”,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曾提出:“龙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复合体。”②龙起源于八千年前,作为部落的图腾而存在,是部落的象征。最为著名的便是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的“C形龙”。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所以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都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面对神秘的自然,人们企图用动物作为一种神灵,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并且人们还将动物的图腾刻于器物之上,拜祭山川神灵。③秦汉之时,龙开始成为帝王的象征,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吞并六国,统一了全国,他认为自己的功绩高于三皇五帝,故称为皇帝,龙与现实皇权的结合也始于秦始皇。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并编造出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的神话。④在历代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在象征着皇权的同时也没有和广大劳动人民.断绝联系。皇帝有皇帝的龙,而民间百姓也有民间百姓的龙;皇帝戴龙冠,乘龙辇,穿龙袍,坐龙椅;民间百姓属龙相,划龙船,饮龙茶,玩龙灯;这两种龙同时在中华大地上并行了几千年。民间许多和龙有关的民俗、节日等都与农耕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⑤众所周知,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居第五,称为辰龙。至于为什么是辰龙,这和十二地支对应的时间有关。一天中的辰时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相传,这个时间是群龙行雨之时,故称辰龙。在中国的民间,有数不清的传统习俗及其节日,都与龙息息相关。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保持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我们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石。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们身为“龙的传人”,不仅要将龙文化继承并发展,更要使龙文化走向世界,宣传好中华的龙文化,讲好中国“龙”故事,传播好中国“龙”声音。(节选自徐菁《论中国人对龙文化的崇拜》)材料二:①据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龙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万年。最早的龙以堆塑手法成形,如辽宁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内蒙古自治区兴隆沟的猪首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蚌壳堆塑龙群。查海还有浮雕龙,内蒙古小山遗址有刻划龙。到距今5000年前后,凌家滩、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发现玉龙,而以红山文化玉雕龙最为多见,红山文化还有彩画龙和泥塑龙。由此可知,早期花在多地区都有发现,但有主有次。辽河流域的龙,起源早,类型多,成系列,红山文化时期,龙的形象已较成熟,多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对夏商及后世龙的演变影响深远,是中国龙起源的主干。由此,龙崇拜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相生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②随着时代变迁,龙意象也有所变化。但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如商周龙的神秘感,春秋战国龙的多变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③弘扬中国龙文化,就是讲好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未来,我们要弘扬传承好查海8000年龙文化,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引,贯彻落实《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修订《查海遗址保护规划》,依法统筹推进查海龙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全力聚焦推动查海龙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突出展示查海龙文化在中国万年文化史中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以龙文化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查海文化遗址群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切实以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查海龙文化活化利用。再有,提升查海龙文化历史高度,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打造中国八千年龙文化地标。让查海龙文化活起来,切实以龙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查海龙文化弘扬起来,为申报“查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条件,实现查海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节选自刘勇、李晓《中国人为何被称为“龙的传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后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B.封建社会时期,龙象既象征着皇权,也和劳动人民联系密切,两种龙在中华大地上并行了几千年。C.红山文化时期的龙起源早,类型多,成系列,有玉雕龙、彩画龙和泥塑龙,是中国龙起源的主干。D.随着时代变迁,龙意象的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是“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复合体”,可见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民族经历过部落融合、文化融合。B.从材料一可知,端午节赛龙舟除了有纪念屈原的意义外,还寄托着保佑一方百姓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C.“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进入新时代,中国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要助力中国巨龙腾飞。D.据材料二文物工作方针,可以“龙”为主题进行规模化的商业开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力挖掘龙文化价值。3.最适合做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论据是(3分)A.《左传》记载:“帝舜氏世有畜龙……帝赐之乘龙。”B.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C.(刘邦)为人,隆准而龙颜,醉卧,人见其上常有龙,怪之。D.张僧繇画四龙于壁,不点睛,点其一即飞去,余者皆在。4.两则材料都探讨了中国“龙文化”,但阐述的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下图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的神秘玉器,它就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请你根据两则材料,从外形特点、功用和意义等方面向外国友人介绍它。(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价值余清平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⑪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⑫“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⑬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⑭“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⑮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B.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C.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D.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B.“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C.“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