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卷(无答案)
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docx页数:10页大小:48.9 K上传日期:2024-05-01 15:00浏览次数:471U1 侵权/举报

咸阳市2024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正向我们走来,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佩香囊也是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令人常称为“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芬芳扑鼻。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盏抛巡取次飞。”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见香囊为当时人们必戴之物。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莒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摘编自李学朴《古代香囊里的文化》,有删改)材料二香囊防疫历史悠久《山海经》载:“熏草,佩之可已疠。”可考证先秦时期已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香囊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不仅是美人所佩之物,亦是一种化湿除秽的日常用品。从秦汉至现代,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医家在疫病防治方面已有所建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或制成香囊佩戴,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同时葛洪所创复方“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也被广泛运用于防疫香囊的制作。这些配方被孙思邈、王焘、刘松峰、沈金鳌等大家改良沿用以适应后世防疫的需求。明清时期外来香药与本土香药交易频繁,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当代医家亦很好地发挥了中医香囊防疫特色,如在SARS的防治中,将冰片、薄荷、野菊花、苍术等中药做成香囊,加入防疫方案。《备急千金要方》中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祛邪辟疫。B.“香球”也是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妇女喜爱。C.“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制作文化。D.“辨治”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则可适度加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儒雅。B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明,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囊的主要功用。C.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让外来香药成为“主角”。D.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安全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好。B.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这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C.两则材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风格。(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年轻人爱读什么书——《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解析当前,以Z世代(泛指95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已是数字阅读主力,数字阅读也是Z世代获取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之一。日前,上海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文集团共同发布《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勾勒Z世代数字阅读画像。《报告》指出,Z世代已成数字阅读主力军。仅阅文集团,过去一年新增用户中Z世代占比66%,阅读时间累计超20亿小时,累计评论超3000万条。根据阅文集团旗下QQ阅读数据,近一年来,93%的Z世代读者阅读了至少一本书,年平均在读书籍超11.7本。数字阅读不仅让阅读“随时随地”,也为Z世代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丰富了年轻人的阅读体验。当下的年轻人爱读什么书?《报告》显示,青春文学、经典文学、心理学、传统文化读物、科幻文学成为Z世代最爱的五大出版书籍类型。《百年孤独》《鲁迅全集》《自卑与超越》《论语》《三体》成为年轻人最爱的对应类型读物TOP1。有意思的是,《论语》《红楼梦》《西游记》成为年轻人最爱的传统文化读物,讨论度最高记录则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15000条评论,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同时,Z世代在阅文累计评论超3000万条,其中不少热度都贡献给了科普,如关键词“科学”出现超42万次,“AI”出现近40万次,“元宇宙”出现超4万次,“量子纠缠”出现超4000次。从时间上看,Z世代的阅读画像体现了数字阅读“随时随地”的特性。Z世代最爱的阅读时间是中午和晚上,中午12点和晚上10点是阅读高峰期。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阅文集团总裁、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认为,作为网络原住民,尤其是Z世代用户,数字阅读带来的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以及丰富优质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IP的力量是强大的,好作品能够影响一代人。我们希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伴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陪伴年轻人爱读书、读好书。”数字阅读不仅满足着Z世代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学习、交流空间,成为连接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主要桥梁。“年轻人不仅爱读书.也喜欢互动交流。未来我们的数字阅读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社区,让年轻人除了看书,也能够在这里跟他的朋友进行互动,包括跟作者有更多的互动,甚至通过AI跟书中的人物互动。”侯晓楠说,网络文学作为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发力,用大量优秀作品引领年青一代拓展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数字阅读以丰富的阅读资源、创新的阅读体验,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图书馆与阅文集团共同宣布,103部网络文学作品以数字形式入藏上海图书馆,内容纵跨网络文学二十余年的创作历史,既有《上海凡人传》《上海繁华》《都市赋格曲》等展现时代风貌的上海故事,也有《吾家阿囡》《择日飞升》《巫神纪》等凝聚传统文化底蕴的精品,还有《灵境行者》《黎明之剑》《机动风暴》等融合理性与想象力的科幻作品。继2022年9月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之中,此次百部网络文学作品入藏上海图书馆,被业界认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网络文学能够纳入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和服务,不仅开拓了图书馆的收藏范围,也能够让众多网络文学作品可以比较完整地存续下去,包括有更多的记录、保存、分析和呈现。中国传媒大学专任研究员李安认为:“如何进一步做到以文学(小说)传播为原点,以故事(IP)开发为手段,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让Z世代年轻人的数字阅读,从满足娱乐与社交,到养成求知、审美等习惯,并借此与经典文本、线下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是数字阅读平台的使命。”《报告》还关注到,从数字阅读到全球阅读,网络文学在为数字中国开拓国际空间。数据显示,网文“出海”已经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Z世代用户占比75.3%。(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Z世代获取知识,培养阅读习惯的方式是数字阅读。仅在阅文集团的统计中,他们的阅读时间、累计评论量实现了新的突破。B.数字阅读不受时空限制,使阅读“随时随地”发生,所以为Z世代提供了更多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丰富了年轻人的阅读体验。C.由《报告》可见,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作为传统文化读物,创造了讨论度最高的纪录,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D.《百年孤独》《自卑与超越》等青春文学成为Z世代年轻人最爱的对应类型读物,中午、晚上是Z世代最喜爱的阅读时间。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报告》显示的新增用户占比看,Z世代有明显优势。从他们喜爱的书籍类型来看,这一群体有着较为多元的阅读取向。B.通过数字阅读,Z世代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科普知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一定的思考。C.上海图书馆里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百部网络文学作品的入藏,在业界产生了重大意义。D.要使数字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年轻人,就要做到以文学传播为原点,以故事开发为手段,使Z世代年轻人养成阅读习惯。6.对Z世代而言,数字阅读产生了哪此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