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包头市三模试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包头市三模试卷
格式:docx页数:10页大小:48.2 K上传日期:2024-05-01 14:59浏览次数:351U1 侵权/举报

202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包头市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写作的自然意识或者说自然性的内在特征和表现,并非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天下万物,皆是一个整体。正如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每个人都与他们的生身之人乃至周边生命有着难以割断的肉体与空间联系”。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或者自然文学的概念才得以成立。如果仅仅是人,或者把人和万物分别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个体”与万物同在,它们和我们,与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气息相通、相互作用。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事物和事物、同类和同类、“我”与“他者”之间永在进行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当然包括万物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周边的事物发生变化以后,所体现出的生命存在特征及其细微、独特、深切的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存在的诸多影响。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的新鲜与美好、轰鸣与豁然,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自然写作并非对事物简单的描摹、观察与呈现,而应当找出万物对于自身的诸多影响,尤其是某个单独物种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和自身的嬗变,与我们这个星球的深刻牵连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细微调整与重大改变等。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达到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此及彼、由物及我的惺惺相惜,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不是“我”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在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万事、万物全面的体察,即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而不是把事物看成自我的一种情绪化排遣与故弄玄虚。其中的“体恤”尤为重要,在很多时候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令读者从中体验到同声相求与同气相应。对于自然书写而言,可以细微到粒子量子、昆虫的盔甲,也可以将整个天地纳入针尖、指缝、须臾之间。所谓的自然写作,简单而言,即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把地球上所有物种视为一体,发现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同类之间无所不及的联系。自然文学写作者更应当是优秀的科学家与博物学家,应当具有“我”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自然文学写作者,对世上万事万物始终心怀大爱与柔润的慈悲之情,这既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能力,也是文学书写更贴近甚至与笔下事物“同心同德”的要诀之一(摘编自杨献平《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文学写作的重要基调是表现自然与人或自然中的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而非单独呈现自然中的某个事物。B.文学书写,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性,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万千事物变化的独特个性。C.作者主张自然文学写作应当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做到“惺惺相惜”“万物与我为一”,尤为重要的是体物入微。D.自然文学写作需要体现地球上万物之间的联系,写作者应当具有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明确提出观点,接着阐释概念内涵,然后逐层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B.天下万物皆为一体,彼此生命之间有着交互联系的认知,是自然文学的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C.文中引用福楼拜的话,意在论证想要写出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就得有对万物心存大爱的“激情”。D.文章除阐明自然文学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外,还批评了很多时候自然文学存在的片面书写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些物种之所以会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就是因为遵循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体现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现实。B.全面体察万物、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的主张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理念有同工之妙。C.只要“我”以人的角度去书写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就可以说在自然写作中做到了“体恤”。D.自然写作应当树立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和众生平等的观念,既要写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又要表现出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本身不发光,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超强的引力,任何从其身边经过的物质,包括速度最快的光都无法逃离。如果把太阳压缩为半径3公里的球体--对于人而言,3公里大约需要步行40分钟--太阳压缩后的密度相当于黑洞的密度。可以说,黑洞是研究极强引力和极高密度条件下物理规律的宇宙天然实验室。天文学家按照质量将黑洞分为三类:位于大型星系中心、如饕餮巨兽般吸积周围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百万倍太阳质量以上),大质量恒星死亡坍缩产生的恒星级黑洞(100倍太阳质量以下),以及数量极为稀有、被称为前面二者之间桥梁的中等质量黑洞。在现有超新星爆炸理论模型下,给定银河系恒星的初始质量函数,人们预测银河系中应该有数千万颗恒星级黑洞,黑洞的质量连续分布于3倍太阳质量到20倍太阳质量之间,并且质量越小,黑洞的数量越多。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银河系中只证认了约20颗恒星级黑洞,这些黑洞的质量分布和理论上的连续分布非常不同,表现为没有低于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也就是小质量黑洞缺失问题。究其原因,是现有的超新星爆炸理论不完善,需要进行修改。由于在理论上研究超新星爆发过程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给出决定性的判断依据,因而在银河系中搜寻恒星级黑洞等致密天体并建立大规模样本,研究其空间和动力学质量分布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也是最为可行的技术手段。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搜寻恒星级黑洞主要依靠五种方法,且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引力波方法适用于双致密星系统;X射线方法适用于双星距离较近且存在吸积(强X射线辐射)的情况;视向速度方法适用于双星距离较远且无吸积(无X射线辐射)的情况;引力透镜适用于发现孤立黑洞;天体测量方法在发现距离遥远且轨道周期很长的双星系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天文学是一门观测驱动的学科,其发展与望远镜的性能息息相关,而一项新技术的发展也会催生新的黑洞搜寻方法。以视向速度方法为例,178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米歇尔就曾提出,可以通过观测周围天体的运动来寻找看不见的天体。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已经调集大量观测资源,试图利用径向速度监测的方法寻找黑洞,但是由于设备灵敏度、数据质量等问题,最后无功而返。直到我国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即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建成,才使得利用视向速度方法大规模搜寻黑洞成为可能。LAMOST是我国自主研制、全世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光谱望远镜之一。它拥有4000颗眼睛(光纤),因此每次能观测近4000个天体。2023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LAMOSTDR10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光谱总数超过两千万条,约是目前国际上其他巡天望远镜发布光谱数之和的3倍。LAMOST成为世界上首个发布光谱数突破两千万的巡天项目,为天文学家搜寻特殊天体、探索银河系形成与演化等提供了最有力的数据支持。以此为契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天文台等研究团组,成立了“黑洞小分队”,通过“超团组”的合作方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展了“黑洞猎手计划”:以LAMOST等获得的大规模光谱巡天数据为基础,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发现一大批“深藏不露”的宁静黑洞。除视向速度方法以外,其他方法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在致密天体搜寻方面大有作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引力波探测器(Virgo)和日本大型低温引力波望远镜(KAGRA)的第四轮观测将在2023年5月开始,预计一大批双致密星系统将会被发现。未来,天文学家有望批量发现银河系的恒星级黑洞,并对它们进行充分测量,构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黑洞质量分布,解答大质量恒星演化、黑洞形成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摘编自王松《黑洞“猎手”;如何捕捉“深藏不露”的宁静黑洞》)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洞非常神秘,具有极强的引力,而且密度极大,是研究物理规律的宇宙天然实验室,吸引着人类积极向这一所知甚少的领域进军。B.“小质量黑洞缺失”是指银河系中已经证认的恒星级黑洞在太空中的质量分布与理论上的设想不同,低于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尚未发现。C.人类目前搜寻恒星级黑洞的主要方法有5种,而郭守敬望远镜的建成,让视向速度方法成为可能,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巨大贡献。D.随着世界各国观测活动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恒星级黑洞将很快会被发现,大质量恒星黑洞形成的一系列问题有望得到解答。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论述了黑洞的特点和分类,再交代探索的意义与方法,最后设想未来可能的突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B.第一段用压缩太阳说明黑洞密度,又用人类的大约步行时间来说明3公里的长度,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C.依据超新星爆炸理论,人类对银河系中恒星级黑洞的证认数量明显与预测不符,这也说明了相关理论的谬误。D.文章中“饕餮巨兽”和“深藏不露”两个词语,分别说明超大质量黑洞的强大吸附能力和探索宁静黑洞的不易。6.人类在未来要提升搜寻黑洞的效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童年随之而去木心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我问了:“就是这里啊?”“是啰,我们到了!”挑担领路的脚伕说。我问母亲:“是叫尼姑做道场啊?”母亲说:“不噢,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我更诧异了:“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狮庵!”母亲也愣了,继而曼声说:“大概,总是……搬过来的吧。”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突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