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19页大小:1.1 M上传日期:2024-04-21 14:37浏览次数:439U1 侵权/举报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等级考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做答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中华文化的使者”(共26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金属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中华土地上的古代先民每一次对其重铸,就象征着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书写。某校学生以“铜—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主题开展了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如下:1.任务一:收集中华先民使用铜的考古证据。序号考古发现名称历史意义①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是我国目前发现铜采冶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②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③网格纹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④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青铜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1)对上列文物的解读,可以推断中华文明最早拥有铜金属制品开始于(单选)()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万邦”时代D.夏商时代(2)上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中华大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是(单选)()A.①B.②C.③D.④(3)上列④号文物能够反映秦朝(单选)()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宰相制度2.任务二:收集文献中有关铜钱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西汉)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②“(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③“(北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1)上述材料中“元狩”“元始”“武德”“太和”属于(单选)()A.谥号B.庙号C.年号D.字号(2)上述材料③孝文帝属于(单选)()A.匈奴族B.鲜卑族C.女真族D.蒙古族(3)三则文献史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双选)()A.政治制度建设B.货币名称变化C.货币制度改革D.赋税制度演变3.任务三:解读文物背后中华文化。任意选择上列文物中两件,依据示例,尝试多角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示例:(F):中外文化交流下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中国古代宫殿式大型建筑文化特色。(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4.任务四:结合本题中提供的文物,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二、数据背后的时代(共24分)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往往会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视角和方法,帮助历史学家更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历史。表一:欧美大国钢铁产量(1890-1913年)(单位:百万吨;1890年为生铁产量,以后年份为钢产量)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美国9.310.326.531.8英国8.05.06.57.7德国4.16.313.617.6法国1.91.53.44.6奥匈帝国0.971.12.12.6俄国0.952.23.54.8意大利0.010.110.730.935.(1)表一数据反映欧美大国钢铁产量增长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单选)()A.英国美国B.俄国德国C.美国德国D.美国俄国(2)表一数据反映欧美钢铁产量出现增长的原因是(双选)()A.钢铁产业部门的新技术改造B.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C.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变革D.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表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国别占有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英国553.9亿法国296235万德国101307万比利时11500万葡萄牙8968万荷兰83741万意大利4139万6.(1)表二是列强对世界瓜分的结果,其中几乎完全被殖民地化的大洲是(单选)()A.拉丁美洲B.非洲C.亚洲D.美洲(2)对表二反映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双选,4分)A.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B.揭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序幕C.形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D.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表三:欧美大国总人口(1890-1920)(单位:百万人)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1920年俄国116.8135.6159.3175.1126.6美国62.675.991.997.3105.1德国49.256.064.566.942.8奥匈帝国42.646.750.852.1--法国38.338.939.539.739.0英国37.441.144.945.644.4意大利30.032.234.435.134.77.(1)表三中1890-1913年欧美大国人口普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选)()A.社会保障体系建立B.工业革命影响C.医疗体系建立D.城市化推动(2)表三中1913-1920年欧美大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A.疫病流行B.人口迁移C.环境污染D.世界大战8.结合上述内容,概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发展趋势。三、回到历史的现场(共23分)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5周年,社区设想以《回到历史的现场----共和国历史回眸》为主题的多个板块内容进行宣传。邀请你协助筹备其中第一板块,以下是初步收集的资料:材料1:“民众游行,广场三十万人,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民主党派代表黄炎培1949年10月1日日记材料2: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我……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此烟毒,一雪此奇耻。——1949年10月1日出版家张元济私人书信材料3:北京和延安一样充满了歌声/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城市中上升/密集的群众的海洋:无数的旗帜在掌声里飘动,就像在微风里颤动的波浪。(1949年10月1日创作)——诗人何其芳诗作《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材料4:国家博物馆馆藏1949年10月1日照片材料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庆祝大会上,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以无比的巨响震撼着全世界。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9.依据上列资料,请为宣传活动第一板块以“_____的回眸”形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10.材料2中“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中的“会”、“我公”分别指的是什么?请判定材料2是否符合第一板块主题的选材要求并简要说明。11.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上列资料来源有何特点?哪些资料能够形成互证?12.如果要为第一板块资料进行优化和补充,你会对工作人员提供哪些操作性建议?四、“中体西用”的流变(共27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为“中体西用”,是近代晚清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其主张是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材料一:近代“中体西用”大事年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愚则以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最早阐发了“中体西用”思想。1864年,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是“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主要代表。1895年,学者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救时策》一文中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次明确使用。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出版《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0世纪初,“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材料二:在晚清中国,官方宣导“中体西用”的论调,其隐而不宣的一个前提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自身进行怎样的改革,绝不可以触动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一个“中体西用”的命题,竟然成为晚清权贵阶层拒绝变革、抵挡世界潮流于门外的借口和绝佳的挡箭牌。——余治平《“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材料三:“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3.材料一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初提出者是(单选)()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畲 D.奕䜣14.阅读材料一,概括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流变的时代背景。1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两位学者对近代“中体西用”思想认识不同的原因?16.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流变?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等级考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做答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中华文化的使者”(共26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金属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中华土地上的古代先民每一次对其重铸,就象征着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书写。某校学生以“铜—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主题开展了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如下:1.任务一:收集中华先民使用铜的考古证据。序号考古发现名称历史意义①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是我国目前发现铜采冶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②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③网格纹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④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青铜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1)对上列文物的解读,可以推断中华文明最早拥有铜金属制品开始于(单选)()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万邦”时代D.夏商时代(2)上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中华大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是(单选)()A.①B.②C.③D.④(3)上列④号文物能够反映秦朝的(单选)()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宰相制度2.任务二:收集文献中有关铜钱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西汉)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②“(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③“(北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1)上述材料中“元狩”“元始”“武德”“太和”属于(单选)()A.谥号B.庙号C.年号D.字号(2)上述材料③孝文帝属于(单选)()A.匈奴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