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三诊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pdf页数:8页大小:589.4 K上传日期:2024-04-21 14:30浏览次数:308U1 侵权/举报

2024年4月绵阳南山中学高2021级高三下学期语文三诊热身考试命题人:丁莹、张寒梅审题人:曾厚平、张琪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书体小说指由民间说书孕育而成的白话小说。说书体小说在语言、情节、人物、场景描写方面经常会出现不少雷同或因袭的现象,如它们描写战将或武士的装束、披挂、坐骑,以及交战的方式,甚至连交战的回数等,都是程式化的;而渲染打斗的诗词韵语也是程式化的。对此,一些评论者嘲笑说:“每遇到伏兵处,便是一炮声响、一彪军出,文法旧矣。”(《三国演义》第99回毛宗岗评语)诸如此类,显然都是以文人书面创作的眼光来审视、评论说书体小说叙事的套路化现象,貌似言之有据,实则郢书燕说、似是而非。说书体小说是在民间说书基础上形成的,虽然故事雷同化、情节模式化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它们擅长用旧套子来装新故事,并且善于在故事情节的传奇化、趣味化、地域化等方面做文章,所以即使模式相近,也照样能翻新出奇,引人入胜。因此,对于说书体小说,我们不宜用文人书面文学创作的标准,批评它们陈陈相因、缺乏新意,而应充分了解说书体小说这样的口头文学在叙事模式、情节建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编特点。评判说书体小说叙事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其故事情节是否新颖、独创,而在于其是否能从民众的生活情感与愿望出发去推陈出新,引人入胜。所以上述所谓套路化叙事,其实正是说书体小说突出的本色。从民间说书的角度看,一个说书艺人,如果要演说战争场景,那么首先就得掌握一定数量的情节套路和叫座的故事关目,同时还要记诵足够的韵文套语(如各种人物赞、盔甲赞、兵器赞、战阵赞、景物赞等),这样才能根据人物、场景的变换和情节的发展,随时调用,并加以拆改或替换,现场演说也才能得心应手。实际上,像《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如果叙事不采用人们熟悉和喜爱的母题或套路,很可能就不会产生那么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了。说书体小说在情节建构上常常表现出一种缀段性和直线化的特点。其实,这也与民间说书密切相关。因为说书人一张嘴不能说两家话,人多了,事件的头绪复杂了,不仅说书人自己会顾此失彼,听书人也会晕头转向。艺人常说“大书一条筋”“一条线,头不断”,强调的就是情节结构的直线性特点。因此,说书体小说一般都以主要正面人物的命运线为主线,把围绕着主要人物的遭遇、历险和磨难等产生的一个个故事单元连缀在一起。这种“金线串珠”式的结构,既易于设置悬念,抓住听众,使听众不断地为主人公担忧,又能灵活地适应书场分段演说的实际需要。因此,绝大多数英雄传奇小说、神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都采用了这种缀段性和直线化的结构模式。至于在人物塑造方面,说书体小说则习惯于运用夸大化、神奇化、特征化、类别化等方法来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而不会讲求甚至基本无视历史上或现实中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真实感与复杂性。而说书体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与否,也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顺应民众的道德情感,是否贴合民众的生活、心理和想象。如果从民众的愿望和理想出发,去塑造传奇化、类型化的英雄人物,那么不仅不是一种缺陷,反而是其能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说书体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随便用个性化、真实性、典型性等现实主义尺度去加以品评,否则就会给人物贴上简单化、类型化、脸谱化的标签。(摘编自纪德君《民间说书视域下的古代小说研究》)第1页共8页{#{QQABIQCEggAoAJIAARgCUQGCCEIQkBGCCCoOgBAEoAABCQFABAA=}#}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书体小说是从民间说书发展而来的,评论时用文人书面创作的眼光来审视它是不合适的。B.说书体小说在语言、情节、人物、场景描写等方面存在雷同或因袭,这让其呈现出程式化特征。C.说书体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采用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叙事模式,这是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D.说书体小说以主要人物的命运为“线”、以次要人物的命运为“珠”,从而构成“金线串珠”式结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提出一些评论者对说书体小说的批评,接着从说书体小说套路化叙事的起源入手进行反驳。B.文章整体采用并列结构,从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情节建构、人物塑造等三方面介绍说书体小说。C.文章从《水浒传》《西游记》等知名作品出发,运用假设论证,论证了说书体小说叙事模式的合理性。D.文章用“大书一条筋”形象地说明了说书体小说在情节建构上的直线性特点,这样表达通俗易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一般文人创作的视角看,说书体小说存在套路化叙事的问题,但套路化叙事正是其特点及优点。B.说书艺人演说战争场景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套路语言,如演说盔甲赞、兵器赞等内容时一般无二。C.说书体小说不注重情节的新奇独特而注重听众们的生活、情感和愿望,所以才会看起来缺乏新意。D.说书体小说人物的塑造注重贴合民众,善用夸大化等手法,不太考虑人物的历史真实或个性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至迟在公元前一千四五百年,中国建筑就已形成独特的系统。在个别建筑物的结构上,它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即台基、屋身和屋顶。台基多用砖石砌成,但亦偶用木构。屋身立在台基之上,先立木柱,柱上安置梁和枋以承屋顶。屋顶多覆以瓦,但最初是用茅葺的。在较大较重要的建筑物中,柱与梁相交接处多以斗拱为过渡部分。屋身的立柱及梁枋构成房屋的骨架,承托上面的重量;柱与柱之间,可按需要条件,或砌墙壁,或装门窗,或完全开敞(如凉亭),灵活地分配。(摘编自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材料二:用木材以梁柱形式组成的框架建筑,室内布置灵活,隔间位置不受拘束,且能随意开窗。这些优点除了近百年来发展的钢构架和钢骨水泥构架以外,只有中国建筑在3000年以前就具备了。但用木构架也有缺点,木料易腐朽。我们的祖先在柱子的外侧包以较厚的墙壁,除了能阻挡风雨寒流与太阳热量侵入室内,还能避免梁柱因风压发生偏斜而影响整个房屋的安全。然而,黏土筑成的墙坯外面虽涂刷石灰,仍经不起风雨的长期剥蚀,于是将屋檐向外挺出,以更好地保护周围的墙壁。可是,房屋的规模越来越大,墙身因之加高,屋檐也挑出更长。虽然保护了墙身,但也妨碍了室内的采光。另外,为了便于屋面排除雨水,就得把屋顶做成很陡的坡形。可是陡屋顶会使急泻下来的雨水溅得很高,这对墙脚、柱基不利。因此,最理想的屋面是:上部坡度大,下部较平坦,而中部略呈凹陷形状。这种悬挑出来向上反曲的屋面,不但采光好,也便于泄水缓冲,保护房脚。如果采取四面泄水的方式,第2页共8页{#{QQABIQCEggAoAJIAARgCUQGCCEIQkBGCCCoOgBAEoAABCQFABAA=}#}它的四角自然而然为反翘形式,也就产生了斗拱飞檐的屋顶。(摘编自《为什么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屋顶都有翘曲的飞檐》材料三: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和日常器具的一种结构组合方式。凸出部分的构件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的构件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两种不同类型的木构件采用凹凸卡口结合的方式连接,达到不用钉子和胶水,使建筑构件外表无缝隙、结合稳固的效果。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的“楼层地板”。常用的榫卯类型有柱头榫、柱脚榫、燕尾榫、套榫等几十种。榫卯结构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形成了以榫卯连接为主,以木销连接、铁钉连接和材料拼接等为辅的连接方式。除了木建筑本身,在屋顶上的瓦和套兽上也会用钉子来固定。从宋代开始,古建工匠对于一些材料较小或者平面较单薄的构件,规定必须使用特制的钉子加以稳固。但制造铁钉不仅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在满足不同施工需要的同时,还需防止铁钉钉裂木构件,所以对钉子的厚度和直径有严格要求,以上多种原因限制了铁钉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摘编自《中国古代建筑真的不用钉子吗?》)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思成在谈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系统时,从个别建筑物结构和较大较重要的建筑物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描述和讲解。B.中国古建筑虽然多采用容易腐朽的木料,但其建筑构架早已经具备了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钢构架和钢骨水泥构架的部分优点。C.榫卯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结构组合方式,它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还能够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大大降低地震对于建筑的损害。D.虽然使用铁钉可以增强某些构件的稳固性,但是铁钉易使木构件开裂,所以工匠在连接构件时还是会尽量以榫卯连接为主。6.某校中学部古建筑社团准备“五一”小长假到北京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出发前查阅了以上相关资料,请你根据材料帮助社团的同学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系统有哪些“独特”之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日出日落朱山坡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来。一条乌黑的河穿过镇区,两岸有一些低矮而杂乱的房子,其中一些是被丢弃的旧厂房,屋顶千疮百孔,墙面残破,机械拆掉后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外祖母在我身后大约有三十米的距离。她步履蹒跚,走得很慢,走几步便要停下来歇一阵,一副第3页共8页{#{QQABIQCEggAoAJIAARgCUQGCCEIQkBGCCCoOgBAEoAABCQFABAA=}#}很不情愿回家的样子。担心她走着走着便睡着了,我得经常回头唤她,尽管她未必能听得到。外祖母没有抬头看我,因此我并没有贸然回答高个子的问题。高个子说:“那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我摇了摇头。“我要去西山看日落。”高个子兴致勃勃地说,仿佛是要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知道。我抬头发现太阳不在头顶上了。他指着前面远处的山。那座山横向着,跟河流的方向是并列的,绵延起伏,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很陡峭,而且草木丛生,看不到路,要爬上去应该不容易。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巴偏阔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子,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日落?”他问我,“对我来说,两个人看跟一个人看没有什么区别。”我摇摇头。“明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东山看日出?”他朝相反的方向指了指。原来东面也有一座差不多同样高的山,跟西面的山遥遥相望,而且走向都一样。我还是摇了摇头。“看来你跟他们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高个子说。他可能对我有些失望,叹息一声,离我而去,很快便跟外祖母碰面了。他没有停下来跟她交谈,只是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断定他跟外祖母是否打了招呼或点头示意过。外祖母的家在金沙巷的巷头,靠近主街道,豆腐铺的旁边。周边还有裁缝铺、打铁铺、理发铺和麻将馆,但傍晚时分冷冷清清的。小镇并不小,在矿业兴旺的那些年,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外祖母说,那些年,四面八方的人拥进来,镇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像大都市。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高个子家竟然就在外祖母家的对面,只隔着五六米宽的石板路。一座破败不堪的院子。院门很窄,门板破损得像一块木筛子,上面还长了几朵瘦小的蘑菇。有三四间砖瓦房。屋顶的黑瓦几乎没有一片是完好的,上面还有一些长得老高的杂草。围墙很矮,是石头垒的,石头墙上不仅长着毛茸茸的青苔,还爬满了青瓜藤和牵牛花藤,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硕大的福寿螺。高个子站在他的院子里朝我喊:“喂,你好!”我惊喜地朝他点了点头。“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他说。围墙的高度才到他的膝盖,他只需要抬脚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