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黄山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黄山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350.7 K上传日期:2024-04-21 13:59浏览次数:449U1 侵权/举报

黄山市2024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阶段晚期代表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B.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C.古国阶段晚期初步形成礼制D.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2.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3.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之后,宪宗命其撰写《平淮西碑》,但不久之后该碑被磨。现存文人笔记中对韩碑被磨有三种说法(见表1)。据此可知元和中,有老卒推倒《淮西碑》。帝怒,命缚来杀之。囚至,曰:“碑中只言裴度功,不述李愬力,微臣是以不平。”命放罪,敕段文昌别撰。【唐】丁用晦《芝田録》石烈士名孝忠,猛悍多力,尝为李愬前驱。一旦,熟视裴碑,大恚怒,因作力推去其碑。吏执之诣前,孝忠云云,上因得淮西平贼之本末,命段学士更为之。【唐】罗隐《说石烈士》退之《淮西碑》多归裴度功,李愬妻唐安公主不平,诉之于帝,谓愈文不实,遂斲其碑,更命段文昌为之。【宋】孔平仲《续世说》等表1A.段文昌所撰碑文可信度高于韩碑B.时人质疑韩碑过度美誉裴度C.韩碑被弃原因在于宪宗听信谗言D.文献互证即可还原历史原貌4.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5.明朝官员由于俸禄低,会“令随从皂隶,不愿应当者,每月办柴薪银一两”,后逐步合法化。据统计,宣德年间仅柴薪银收入一项就达256万两,是金花银的2.5倍。这一现象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B.标志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C.解决了政治腐败问题D.有利于推动明代财政的货币化6.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7.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A.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D.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8.根据国共协议,陕甘宁边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政权机构,进行了有效治理。国民党却坚持由他们来任命边区的地方领导人,这导致边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两个政府专员、两个县长、两个县保安队的“双重政权”局面。该局面A.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C.反映了国共矛盾的日益激化D.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9.196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说:“莫斯科三国(备注:苏美英)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这表明A.中法建交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B.西方孤立中国政策宣告失败C.中国与西方关系突破迎来新契机D.中国已打破美苏大国核垄断10.1980年,浙江省HYPERLINKhttps://baike.so.com/doc/5785365-5998151.html\thttps://baike.so.com/doc/_blank某县一衬衫总厂开始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从而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县级小厂成为省一流企业。而力主改革的时任厂长却成为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甚至部分老工人向省里写告状信。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B.对外开放的力度仍有待加强C.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解放思想D.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利益冲突11.在古典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地位显赫,长老会一般通过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影响大会的议程,但公民大会的主持权掌握在监察官手中。由于城邦没有职业常备军,因此一旦由全体战士组成的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这说明A.公民大会逐步掌握城邦司法权B.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民主特征C.监察官已经垄断了军事统帅权D.君主专制导致了公民大会形同虚设12.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13.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同时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拿破仑的措施A.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B.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C.体现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D.致力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14.图1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年-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图11975-1991年英国发行“南丁格尔版”的10英镑纸币)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15.列宁在1918年指出:“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一论述A.指导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蕴含着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16.1968年,美国开始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用美元按统一黄金官价向储备银行兑换黄金;另一种是根据供求关系来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一做法A.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B.导致了七十年代出现“滞胀”局面C.体现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提升D.旨在谋求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材料二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材料三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各民族成员在创造了本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漫长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摘编自张增勇等《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表2。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晚清与民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