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检测(三模)历史试卷+答案
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检测(三模)历史试卷+答案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270.9 K上传日期:2024-04-21 13:55浏览次数:149U1 侵权/举报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4.4试卷由选择题(满分48分)和非选择题(满分52分)组成,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 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 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2.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即官爵合一。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东汉官爵最终分离,“爵故废也”。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职能转变 B.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C.国家治理渐趋理性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3.长沙铜官窑是唐代享誉盛名的外销瓷窑,所产瓷器纹饰多样,植物纹尤以莲花纹和椰枣纹居多。图1所示的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即运用西亚贴膜印花的技法表现阿拉伯传统植物椰枣的形象。据此可知,唐代()图1A.注重制瓷技术创新 B.陆上丝绸之路繁盛C.融汇吸收异域文化 D.社会审美意趣多元4.图2图2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5.明政府规定外地人不附入本地户籍者,有赋役负担的杖一百,无赋役负担的杖八十;如果将他人隐匿不上报户籍,隐匿他人者与所隐之人同罪。这一规定旨在()A.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B.防止赋役流失C.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D.完善法律体系6.《清会典》规定奴仆优伶皂隶不得穿用丝绸、绢缎、纱罗等,但1890年12月的《申报》写道,上海人无论贫富贵贱“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向之穿布者,今必服洋绸矣;向之穿绸者,今必穿缎矣”。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伦理秩序瓦解 B.社会风气嬗变C.政府统治失序 D.西风东渐加速7.1902年,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写道:“当此形势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康有为的观点折射出当时中国()A.改良主张丧失群众基础 B.立宪派的实力大大削弱C.政体之争引发普遍关注 D.反对封建专制成为共识8.创刊于1933年1月的《新中华》,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从创刊起就备受关注,一经发行便成为国内畅销杂志。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民间舆论左右国内政治走向 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C.大众传媒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9.1951年3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开声明,主张改变朝鲜战争政策,反对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反对扩大朝鲜战争。美国决策者也被迫承认,朝鲜战争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这表明当时()A.战场态势发生变化 B.美国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C.中美军力对比逆转 D.新中国外交政策发挥作用10.表1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原计划增长5.5%4%6%————调整后计划增长3.7%5.6%3%-1.2%+8%表1为国家计委对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作出的调整。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国企改革面临困境C.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打破计划经济体制11.黏土在古代两河流域广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还可用于书写文字。约公元前3100-公元前3000年的一块黏土板(图3)上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这说明()图3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特质 B.苏美尔出现众多城市国家C.文字是传承文明的主要形式 D.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相似性12.欧洲中世纪史书的体例单调乏味,基本上是简明的编年史、年代记,绝大多数作者不再是将军、政治家和独立人格的民间学者,历史写作为僧侣垄断。这表明()A.史家出身影响史书编写质量 B.史书编撰受社会现实的影响C.时代变迁导致史书体例变化 D.史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13.16世纪初,葡萄牙着手把里斯本打造成欧洲的一个金融中心。1503年,德国富格尔家族在里斯本开设商业银行。意大利城邦银行家族也来到里斯本设立分行并为里斯本远航提供贷款。这()A.壮大了葡萄牙资本家的实力 B.有助于商业革命的发展C.拓展了金本位制的流行范围 D.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14.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15.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会议向与会者分发了《东亚〈共产党宣言〉》一书(图4)。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图4《东亚〈共产党宣言〉》22种东亚语言译本A.马克思主义向东亚广泛传播 B.东亚各民族走向联合反帝道路C.东亚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资本主义独霸世界局面被打破16.1958年,美国邀请部分参与南极科考合作的国家协商如何“确保富有成效的科学合作”,避免在南极发生“不必要的政治冲突”。苏联政府对此也表示基本同意。在此之后,确定了包括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试验的最终条约文本。这反映了()A.美苏试图调和国际矛盾 B.美国综合国力有所削弱C.大国争霸威胁环境安全 D.美苏两国既对抗又合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表2材料内容出处一“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清代笔记:屈大均《广东新语》二“(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明代笔记:陈懋仁《泉南杂志》三“(松江)肆中收布之所,曰花布纱庄。布成持以易花(棉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储其余为一家御寒具,兼佐米盐。”清代地方志:蔡自申《金泽小志》四“(盛泽镇)居民以绸绫为业。”清代笔记:沈云《盛湖杂录》五“(石门镇)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清代地方志:张霖《石门县志》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早期市场经济”,请运用表2材料对此观点予以说明,并指出运用这些材料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局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马立博在解释现代世界的起源时,将视野放宽到亚欧非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时间从1500年往前提到了1400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印度洋贸易体系。印度洋贸易体系大概始于公元650年,在其运转的漫长过程中,唱主角的是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的商人。这期间,世界经济的引擎也在这个地区。而欧洲人之所以有地理大发现,是因为他们想与这个地区开展贸易,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摘编自《对谈:刘新成、夏继果〈全球史如何解释现代世界的起源〉》请参照马立博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研究思路,从时空维度解释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19.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材料二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材料三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图5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不同途径对于世界历史从史前的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所遵循的不同途径,可归并为两种主要方式,即非西方式的和西方式的。前者以中国为代表,其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是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束缚的突破。——摘编自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参照以上材料,以“______向______发展的不同途径”为题,设计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并加以阐释。(要求:将设计内容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ACCCBBDDACABBBA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8分)说明: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广州、泉州的农业面向市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材料三说明清代松江棉纺织业分工细密,生产更趋专业化:材料四说明清代盛泽镇是专门从事纺织业生产的工商业市镇:材料五说明清代石门镇出现雇佣关系。局限:史料选取的类型为笔记和地方志,较为单一;上述材料多为特定地域的个案,不具普遍性:材料为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不能集中体现市场经济的全貌。18.(8分)14-18世纪,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相继发生,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6-17世纪,发端于波兰、意大利的科学革命,促进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地理位置优越。伴随着早期殖民扩张,亚非拉地区逐步沦为殖民地,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劳动力和商品倾销市场。19.(24分)(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8分)(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6分)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4分)(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20.(12分)示例一示意图:阐释: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不同途径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其发展途径是内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综合推动下自身变革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耕社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中,不断向西方学习,逐步实现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示例二阐释:专制向民主发展的不同途径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