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重庆市渝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68.3 K上传日期:2024-03-04 08:22浏览次数:215U1 侵权/举报

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下)高三2月月考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全卷共四大题23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作物景观概念的英文是cropscape,由crop和scape组成,从landscape(地形、景观、风景)借鉴而来。不过,作物景观并非地理学、生态学意义上静止的概念,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考察人类与作物景观之间关系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集合,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景观的细节构成、表现特征、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于作物景观的作用以及作物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现在对知识系统的流动性愈发感兴趣,重点是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和侵占过程。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其次,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主要包括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三个阶段,植物的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栽培类型,即为作物,这个驯化、传播、分化和时空变化的链条是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最后,传统作物史重技术和生产,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长期以来都是农史研究的重心,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几乎贯串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于是相关生产技术便成为解析农业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和规律的钥匙或抓手。与之相对应,新作物史亦有三“重”:第一,新作物史重外史,强调作物史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背景和环境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外在因素也对作物发展的方向和速率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的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一个置身于相当复杂背景环境之中的历史过程。第二,新作物史重联系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转移甚至消解了农史研究的内史、外史之分,这种新范式给予稼(作物)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为深入的分析、诠释,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淡化农史的学科边界,大幅拓展农史研究领域,研究材料扩展到所有相关学科资料以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材料。第三,新作物史重经济和社会,作物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部分,而且还直接影响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及质量,同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极为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阐释作物发展变迁的经济社会动因和作物发展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作物是一种经由人类加工的特殊生命形式,它天然地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基本属性,同时拥有迁移性和根植性两种典型特性。作物景观的形成和变迁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作物史的提出和实践则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不断对话的成果。究竟如何研究作物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两个二级维成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作物与文化:依据作物景观的理念,再继续细分若干三级维度:作物与品种资源、作物与生产技术、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与社会经济、作物与政治军事、作物与民风民俗等;而且这些三级维度的因素之间可进行“通信”,其关系如图1所示。总之,新作物史并非传统作物史的简单综合或扩展,而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全新视野来考察作物发展的研究框架。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新作物史更加具有均衡性和包容性,可以有效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人类社会问题;新作物史更加注重文化联系、互动和影响,尽力避免对自身文化的过度滤除、唯我独尊或妄自菲薄。(摘编自刘启振、卢勇《新作物史:“新”在何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物是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而成为栽培类型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它本来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B.作物景观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或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的一切作物都有其景观史。C.传统作物史侧重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的研究梳理,但对作物栽培历史的演变研究缺乏联系性与持续性。D.新作物史为研究作物与天、地、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确定研究新范式,突破了农史研究的“内”“外”界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史的出现和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为新作物史的兴起提供了学理条件,可见某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兴起往往离不开其相应的理论支持。B.本文阐释作物景观概念时举了例子,分析传统作物史与新作物史研究的不同点时作了对比,而论述传统作物史特点时则使用了比喻。C.综合文本内容可知,新作物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体现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D.传统作物史研究有诸多不足而难以满足新时代学术研究和社会实际的需求,作者倾向于摒弃传统作物史而倡导更具优势的新作物史。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概谈中国南方的两种稻作文化——山地稻作文化与低地稻作文化》从宏观角度将自1万年前诞生以来至今的南方稻作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B.为了展示农作物对历史更丰富的贡献及其更复杂的时间性,描摹一条走向当代全球粮食系统的纯净进化路线,白馥兰教授提出了“作物景观”概念。C.学者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系统探讨了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历程。D.《域外作物在中国:传播与驯化中的政治融入与文化融合》指出,某些外来作物以其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某些精神气质。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图1新作物史研究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4分)5.如何推进我国的新作物史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平江后街考(节选)范小青我又双叒叕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新长篇叫《平江后街考》。快要大功告成了。满心欢喜。这个小说的名字,看起来不像一部小说是吧?何况你们知道,有关苏州地域文化的考古书籍十分的多呀,多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出不来的。《宋平江城防考》《吴门表隐》《百城烟水》《清嘉录》《吴地记》《吴越春秋》等等,就连苏州的一条街,都有一本古书与它相配:比如山塘街,就有一本《桐桥倚棹录》;比如一条平江路,就编出一本《平江路志》。我手边就有这许多,不止这许多,还有好多,很多,更多。我的小说名字和它们长得很像,要说没受影响,那是骗人的。所以我得事先提醒一下,不要受标题党的蛊惑,误以为《平江后街考》就是一部以小说的形式来考证某些事情的作品。考,不一定就是考证,还有考试、考虑、考察、考验、考什么什么什么——我已经习惯了形式上的探索。好像不在形式上玩点花招,写小说就没有什么意思。①这可能是老年中二病哦(过分,幼稚)。现在,这一次的艰难探索,又将开出一朵奇葩了。真是欢欣鼓舞。可是,可是可是,世间之事,皆为无常,后来就出事了,乐极生悲了——我的即将完成的小说丢失了。确切地说,不是全部丢失,是丢失了最后的一个部分——第九章。这第九章叫做“后街的后来”。难道是因为这个章节的名字暗含了什么,动摇或者引诱了这个章节,让它逃遁得无影无踪了?②无论后街前街,无论大街小街,无论东街西街,无论什么什么,到后来都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是吗?既然到后来都一样,所以它不想等到后来了,它提前逃走了?闻所未闻。它是从电脑里逃走的。但又不是通常我们都会碰到的电脑故障或粗心大意那些原因,现在的电脑已经进步到即便临时断电或者别的什么突然故障没来得及存盘,它也会自动留下痕迹,这简直如同救人性命。早些年我们刚开始使用电脑写作的时候,可是吃过无数的亏,我相信我的同行们都有差不多的经历和一辈子也去不掉的心理阴影,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书写,一瞬间就没了。说不得,说不得,一说都是伤心泪。顿足捶胸也没用,椎心泣血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凭着记忆,把还记得的内容再写出来,是呀是呀,现在我得赶紧的,把我的《平江后街考》第九章“后街的后来”从大脑里复制出来。结果却是再一次的闻所未闻。我的大脑空空如也。里边没有第九章,完全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语言,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我慌了。它不仅从电脑里逃走了,也从我的大脑中,甚至从我的生命中逃走了。我一口气地、昼夜不息地、神魂颠倒地把《平江后街考》的前八章读了又读,读了再读,但是我仍然想不起来第九章写的什么。好在我还有笔记本。我有好多的笔记本。从刚开始写作,甚至写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记笔记。我对笔记本没有要求,所以我的笔记本是极不规范的,各式各样,有16开本的,有24、32、48等等开本的,也有各种大小卡片,有手撕小本纸,有A4复印纸,也有随手记在信封信纸上的,还有许多会议室和宾馆酒店提供的会议记录用纸之类,后来有了电脑和手机,更加方便,我记笔记的习惯就更随意也更混乱了。就说手机吧,在一只手机可能记事的所有角落,都有我随手记下的东西,在“备忘录”里,在“文件传输助手”里,在“收藏”里,在“微信”里,在“图库”里,在“录音机”里,总之,爱记哪就记哪,简直无法无天。③当然,笔记乱归乱,但是在我的心里,还是有据可依的,所以我很快就找到了记录有《平江后街考》内容的笔记,不幸中之万幸,里边果然有关于最后一章“后街的后来”的构思记录,是这样写的:“后街的后来”这个故事,本身已经具备了一个小说的几乎全部的要素,它其实就是小说本身了——也可以换个说法,“后街的后来”其实就是《平江后街考》整个小说的起因、动力、灵魂。看到这段话之后,我更着急心慌了,前后翻找,前面或后面一定会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后街的后来”故事记录。可是没有。空白。一个灵魂丢失了。我不把它找回来,《平江后街考》不仅不完整,它就是一部没有灵魂的小说。小说的灵魂丢了,我的灵魂也丢了。我丧魂落魄,逢人就诉说我的遭遇,大家听归听,根本不往心里去。那是当然。如果反过来,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来找我诉说,难道我就会往心里去吗?④你以为呢?当然听我诉说的人,也有不同的情况。有人纯粹是不好意思拒绝听我的诉说,就硬着头皮听了;也有人挺替我可惜惋惜,皱着眉,咂着嘴,但他的眼神却逃避不了我的尖锐注视,他眼睛里分明藏着幸灾乐祸,他的眼睛在说:活该,让你拼命写。报应。其实这个也还不错,至少他是听进去了我碰到的事情。有一个人说,噢,那你可以去起诉他们呀。我懵了一下,我说,我起诉谁?他也懵了,想了想说,咦,你不是说有人、有人那个什么,剽窃了你的文章——哦,不对,是偷取了你的灵魂,你告他呀。还有一个更逗,说,我有个建议,你去农家乐玩玩吧——他什么意思?是感觉我太紧张了,压力太大?更有几个人一致认为,说我可能根本就没有写过第九章,却以为自己写了。那就是我的记忆出问题了?当然,记忆本来并不可靠,它甚至可能是个最大的骗子,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被记忆骗多少回,但是它把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骗走,那是有多残酷。我差不多彻底失望了,算了吧,没有这一章,小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