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0页大小:62.5 K上传日期:2024-03-04 08:01浏览次数:382U1 侵权/举报

2024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没有这种可能性。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我们对于他(她)的其他情况又有多少了解呢?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材料二: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们这些抱有成见的凡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并非一开始不抱成见。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真理是一种克服,是对我们的成见的克服。海德格尔说,真理须争而后得。不是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互相争斗以夺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作斗争,真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没有我们的看法,真理就无从显现。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话:“人们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然后由此转向真理。……要让某人相信真理,仅仅说出真理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找到从错误到真理的道路。”真理和谬误同根而生,两者都植根于关切。我们具有诚实的看法,已经是对真理的吁请;我若对所涉之事无所谓,真理就无从展现。在你漠不关心的事情上,你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无所谓的事情无所谓对错。在这些事情上,我和真理无缘,因为我一开始就和错误无缘。这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宽容。人们现在往往这样理解宽容:不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不形成自己的主张,或有个主张却不提出来,对什么都模棱两可,声称哪种看法都同样有道理。然而,宽容却是这样一种态度:把自己的见解放到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具有主张,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不是不宽容,这恰是宽容的主要条件。唯确有主张的人才能宽容。(摘编自陈嘉映《白鸥三十载》)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的见解是由报道和想象拼合的,不可避免地超出我们了解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B.作者引述哥廷根心理学回忆观察实验数据表明了人们对事实的认识是失实的,是进行了改编、加工和创造的。C.教育有可能使我们对“先入之见”的强烈影响保持敏锐意识,使我们在使用成见时体察成见的性质,而不轻信成见。D.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成见”对探索真理的积极意义方面认识相同。B.材料一第五段中,画线句观点的隐含前提是“优秀的人是耶鲁人”。C.反思自己的错误所在比听他人对真理的解释更有利于人相信真理。D.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是一个真正宽容的人。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B.研究表明某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眼中应该有着明显的差异。C.阿Q见城里人油煎大头鱼加上切细的葱丝,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D.现代电影工业中,许多电影都会以“人的形象”为基础设计外星人。4.有人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前的一些行为和心理体现了材料一所说的“成见”。请结合原文和以下材料做出判断并陈述理由。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5.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在实践中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C3.B4.①《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前的一些行为和心理体现了材料一所说的“成见”。②成见是指先入之见、预见,是头脑中原先就有的看法,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行动。③林黛玉在进贾府前就已经听闻贾府的种种,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当中预先的成见让她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先规划,决定进入贾府后谨言慎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5.①探索真知、追求真理,要正视成见带来的危害,并运用理性控制和矫正成见。②要以真理存在为前提,克服我们的成见。真理须争而后得,让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做斗争,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③要对事物有关切之心并先形成自己的主张,和真理结缘。重新理解宽容,修正自己,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让真正的宽容成为获得真理的方式之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错,范围扩大。第六段具体谈了两种生活哲学:一种强调世界应按照某种法则运行,一种强调世界运行自有规则。D项所引判断句,实际是第二种生活哲学的价值表现。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错误。材料一,主要是说承认成见存在的某种合理性,要正视成见带来的危害,并运用理性控制和矫正成见。材料二,主要讲的是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成见”对探索真理的积极意义方面认识不同。B.错误。第⑤段中,根据前文“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可知,我们的先入之见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从而形成错误的“成见”。本着“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的例证形式,如说“他是个耶鲁人”,多数人的先入之见就会想像“耶鲁人一定是优秀的”,所以,画线句的隐含前提“耶鲁人一定是优秀的”。C.正确。D.错误。根据原文“把自己的见解放到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具有主张,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不是不宽容,这恰是宽容的主要条件”,可知要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才能具有主张。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只是宽容的主要条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核心论点是绝大多数事实被再现时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A.正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告诉我们,在没有亲身经历之前,不要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凭空臆测,不要妄图根据我们自己的法则去描绘世界。所以,作者可能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B.错误。“某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一个外国游客眼中应该有着差异”,这是客观说明的研究结果,没有用我们的先入之见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从而形成错误的“成见”。所以,作者不可能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C.正确。阿Q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符合文中所说的不了解情况时先入之见影响感知过程。所以,作者可能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D.正确。“许多电影都会以‘人的形象’为基础设计外星人”,在设计外星人之前就带着对“人的形象”固有的成见想象外星人,在某种程度上有意加工。所以,作者可能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认同题干中的说法。然后分层回答理由。首先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成见”的含义。根据“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可以概括出“成见”是指先入之见、预见。“成见”是头脑中原先就有的看法,使人在亲身经历前就对事物、事件进行想象或分类概括。根据“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和“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可知,“成见”能带来便捷也会导致错误。接着分析林黛玉的行为,根据“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可知,黛玉在进贾府前就已经听闻贾府的种种,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就是黛玉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已经对贾府进行了想象,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她的整个感知过程,预先的成见让她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先规划,决定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才会谨言慎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