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格式:docx页数:13页大小:34 K上传日期:2024-02-01 19:28浏览次数:367U1 侵权/举报

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共12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创造。“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技巧的创造,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取材于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材料三意象是关于美的本体形态的指称。审美主体对自然物象、社会事象和艺术品等的鉴赏,以意象的创构为旨归。陆时雍说:“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把意象看成诗歌可观的风采。罗庸则将其推及一切艺术,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的感发在意象创构中起着主导作用。意象中的象,既包括艺术家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也包括艺术家的拟象。意与象交融为一,正是艺术家的情意与艺术家所体悟的物象、事象和拟象的浑然一体。审美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境在审美对象中通过“象”得以呈现,经由审美主体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超感性体悟在心中成就意境。境既有疆域、界限的意思,也有层次的意思。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在意象所依托的时空中得以体现。意境中的形象包含着真情实感,创作者情真意切,方能创构真境界。总而言之,意境是意象的境界,是审美主体在欣赏中由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所创构的整体效果。艺术家通过情景交融创构了意象,而意境则是意象或意象群作为具体感性形态在特定时空氛围中所呈现的整体效果。意境以意象的具体感性形态为基础,乃是艺术家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意境侧重于意象内在的度,是对其抽象特质的指称,从而有力地拓展了意象范畴。(取材于朱志荣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象”的作用与地位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也体现在文学鉴赏中。B.早在晋代,挚虞就提出了“意象”这一概念,可见它出现得很早。C.“意象”先是哲学、文化概念,后演变到了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D.“意象”不是那种一般意义的具体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2.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有经过情感的过滤的景物不能成为意境中的景物。B.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C.意境创造中,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会有笔墨技巧。D.意境的高低,关键在字数的多少,字数少则意境高。3.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或词句中不能体现“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三中,罗庸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可见材料一从文学评论角度来谈意象有些狭窄。B.材料三中谈到的“拟象”可以理解为材料一中所说的艺术家们营构审美意象过程中的“胸中竹”。C.材料三中所说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与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艺术家的感情暗合。D.材料三中谈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产物,印证了材料二中运用技巧创造意境之说。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地说明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的原因。(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1】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陛下躬圣德,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臣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故笃于行而廉于色。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太王躬仁,邠国贵恕。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臣闻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嘉祥见。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放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 臣闻天人之际,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水旱之灾随类而至。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宫卫,罢珠崖,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宜遂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取材于《汉书·匡衡传》)注释:【1】上:汉元帝。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年大赦比:接连地、频繁地B.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务:要领C.则民不争争:争辩D.或见侈靡而放效之放:通“仿”,仿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所遇之时异也由此观之B.奸邪不为衰止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C.陈之以德义人自以将见太平也D.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然后民知所法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民淫祀于是百姓就大肆祭祀B.非家至而人说之也不是传到每一家,人们就都会谈起它C.是以百姓安,嘉祥见因此百姓安乐,喜庆吉祥的气象出现D.偃武行文停止武力,推行文治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匡衡指出元帝大赦天下之举并没有改变社会不良风气。B.第三段引孔子语表明凭礼治谦让治国就没有什么难事。C.如果不先端正教化的根本、风俗的关键,不利于治国。D.匡衡认为朝廷的混乱所引起的异象会减损元帝的寿命。10.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匡衡为皇帝提出了哪些中肯的建议。(6分)(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10分)11.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②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⑤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⑴《论语》中,“文”是一个多义词,请结合上述五则材料,用三个词或短语罗列出《论语》中“文”的三个含义。(3分)⑵对材料①,程子作注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请立足原材料并结合该注答出“文”与“行、忠、信”的关系。(3分)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谈到“文”时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请结合材料②至材料⑤,用自己的话对这些认识与见解作一梳理。(4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14题。(共12分)别舍弟宗一【1】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2】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3】树烟。注释:【1】柳宗元因其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而先后三次被贬,第三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柳宗元写下这首诗送别堂弟宗一。【2】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3】荆、郢:古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零落”句写出了诗人在被贬及堂弟将远离的双重打击下倍加伤感。B.“一身”句写堂弟将只身前往距国都六千里的蛮荒之地,生死难料。C.“桂岭”句借写桂岭一带恶劣的环境与天气,表现诗人处境的险恶。D.“长在”句以描摹别后梦境中郢地的迷离之景道出了兄弟间的深情。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高度凝练地写出了诗人在即将分别时对堂弟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