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历史-河北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学科网)
历史-河北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学科网)
格式:doc页数:6页大小:404.7 K上传日期:2023-12-10 15:43浏览次数:471U1 侵权/举报

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河北卷)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为良渚文化早期的一座重要墓葬。该墓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除了陶器、石器外,仅玉器就达125件(套)之多。在墓主腰部右侧放置了代表权力的石钺,其孔内为透雕人鸟兽玉饰。这主要表明当时良渚A.礼乐制度完善 B.手工技术领先C.社会分化明显 D.阶级对立严重2.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A.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B.察举制以功劳大小为升迁依据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门阀士族把控地方官吏选拔权3.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该诗反映出,唐代A.首开文治的模式治理国家 B.科举制对世风具有导向性C.官员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D.读书与做官开始有了联系4.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其学派世称“洛学”。学术上二程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阴阳二气和五行只是“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主要肯定了二程A.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 B.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C.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任务 D.确立了天理的世界本体地位5.清朝中央政府允许民间建祠祭祖,保护宗族公共财产,还拨付银两修建牌坊,褒扬累世同居共爨(共伙、共生活)的家族。而宗族在祠堂活动中通常把忠君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积极配合朝廷交纳赋税。这些措施旨在A.利用血缘关系区别门第 B.借助尊祖敬宗和睦家庭关系C.加强族权与皇权的配合 D.通过控制族众稳定基层社会6.1867年,围绕京师同文馆是否应招收科举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的问题。御史张盛藻上书批评此举易使士人“重名利而轻气节”;候补知州杨廷熙则在奏折中把“久旱不雨”“阴霾蔽天”“大风昼晦”等自然现象归罪于同文馆的设立。这说明当时A.洋务运动遭到朝廷反对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深刻变化C.顽固保守势力根基深厚 D.列强文化侵略遭到有力抵抗7.下图为刊载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闻报》的漫画《一意进行》。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表达国人维护共和制的决心C.折射出政党政治的艰难曲折 D.讽刺军阀混战破坏民主政治8.1938年2月,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撰文称:“八路军、农民游击队以及工农学各界站立的地方,就是前线,也是后方。因为在这个伟大的战场上,八路军动员、组织、训练和武装了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直到日军在每一个山坡上、每一个山谷里都发现了对手。”该报道展现了A.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C.中国军民高涨的抗战热情 D.国民政府的战争动员能力9.1953—1956年,我国对内地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5.3%,新建企业投资的73.9%。一批新兴的工业基地,如武汉、西安、兰州、太原、包头、洛阳等正在形成。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B.已初步实现工业化C.经济结构得以优化 D.发展重心放在西部10.如图为“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11.据历史文献记载,波斯帝国建立了以波斯波利斯—苏萨之间的主干道为核心、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其中,呼罗珊大道成为波斯帝国与中亚、南亚交通的主干道,它与穿越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叙利亚的传统亚述商路联结,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这表明波斯帝国的道路建设A.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 B.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C.服务于对外军事征服的需要 D.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新商路12.下表是某学者对17世纪一些西欧国家的评价。据此推测,该学者评价的依据是这些国家国家评价德意志“黑暗的世纪”法国“灰暗的世纪”英国“白银时代”荷兰“黄金时代”A.殖民地面积的多少 B.市民文学素养的高低C.大工业的普及范围 D.海上贸易实力的强弱13.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倡议商人、居民进行店铺和房屋修缮,包括整刷门面、装修门窗,安装店棚、悬挂招牌以及改造古旧住舍、危险建筑等。它还禁止聚众赌博,严惩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不良分子,倡导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意在A.彰显社会主义的优势 B.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C.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D.贯彻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14.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这反映出A.意大利外交灵活务实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特征C.殖民争夺的激烈残酷 D.两大军事集团推动大战爆发15.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C.经济发展水平赶超欧美 D.依靠政权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16.“美国之音”从1948年开始,专注于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宣传广播。苏联则使用设备干扰“美国之音”等电台针对苏联的宣传活动。此外,苏联还通过“莫斯科广播电台”等电台,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宣传。这表明A.美苏对抗主要形式发生变化 B.传媒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平台C.美苏政治宣传方式不断创新 D.美苏着力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南宋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临安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其中耕图21幅,自浸种至入仓;织图24幅,自浴蚕至剪帛。每幅图上配以五言诗一首。《耕织图》完成后,受到宋高宗赞许并获得吴皇后题词,宣示后宫。整个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材料二《耕图》第10幅“插秧”左图中的配诗: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注:秧马是宋代南方农民发明的一种插秧工具)《织图》第14幅“择茧”左图中的配诗: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耕织图》流行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耕织图》的史料价值。(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世界主要饮料的简况表饮料简况啤酒苏美尔人最早酿出了啤酒,古埃及人用它制作药物。公元4世纪后一直是欧洲城市最受欢迎的饮料。1903年,青岛啤酒厂建立。20世纪,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啤酒葡萄酒古希腊人就知道酿造葡萄酒。17世纪后,开始从欧洲向世界范围传播,喝红酒成为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的表现烈酒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12世纪后,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以谷物为原料的威士忌,以土豆、玉米、小麦为原料的伏特加等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已在欧亚各地出现,并推广到北美地区。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茶15世纪初,茶叶贸易开始出现。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英国,随后传至美洲。18世纪初,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高级礼品。19世纪,中国的茶叶成为世界性饮料可可可可原产于美洲。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在西非种植,随后带入亚洲地区,18世纪时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口可乐1886年可口可乐在美国诞生。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后来成为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21世纪后,全球大约每秒钟售出19400瓶——摘编自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欧洲近代化学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中叶,那时鸦片战争刚失败,帝国主义船坚炮利打破清廷落后状态,促使一批先进的人们向西方学习,翻译和介绍西方科技书籍。后来“师夷长技以自强”,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推动了化学知识的传播。1855年,上海出版发行英国人合信著的《博物新编》,这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化学的著作。1856年《格致汇编》,第一次把chemistry译为“化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尤其是化学知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我国化学家徐寿对化学知识的介绍贡献很大,他译出了好几部化学著作,有《化学鉴原》六卷、《化学求教》八卷,对我国传播化学起到重要作用。——摘编自林泽森《近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成就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材料二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不同于1923年以前的《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种来传播,1923—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辩论。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新青年》的文章中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起点,理论层面的论证给当时励志救亡图存又身处迷茫之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希望。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材料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