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铁人中学2021级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铁人中学2021级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格式:docx页数:4页大小:49.3 K上传日期:2023-12-01 15:14浏览次数:327U1 侵权/举报

铁人中学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鲍姆嘉滕提出……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但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错误,“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是程相占的观点,“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是程相占对鲍姆嘉滕和康德两人观点的归纳。C.“程相占关于‘审美认知主义’的观点”错误,“审美认知主义”是卡尔森的理论。D.“知觉的特征和细节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错误,原文是“这些特征和细节在之前可能会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或然变必然。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克利考特较好地保持了知识与知觉的联系”错误,原文是“可惜的是,克利考特不懂利奥波德把生态学知识与知觉连在一起的苦心”,材料二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不懂知识与知觉的联系。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陈述的知识与审美的感受没有联系。故选D。4.①自然科学知识能重新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②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显示月亮的实际审美性质,使人们正确欣赏月亮的“自然自身”。(每点2分)【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可知,自然科学知识能重新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根据“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可知,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显示月亮的实际审美性质,使人们正确欣赏月亮的“自然自身”。5.①认知与感知紧密联系,知识能够增强人们知觉敏感度,提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2分)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如果没有对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的掌握,就难以获得对莲高洁品格的审美体验;(3分)③所以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不正确。(1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借助生态学知识来提升‘感知能力’。然而,程偏离了利奥波德把认知与感知联系起来的做法”“关于绘画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知觉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欣赏”可知,认知与感知紧密联系,知识能够增强人们知觉敏感度,提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说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周敦颐了解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所以才表达自己对莲花这一品格的喜爱之情,如果没有对莲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生态知识,就难以获得对莲高洁品格的审美体验;所以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不正确。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将军说自己是“全贵之相”,是因为自己投身抗日,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有了先生所说的“后天升德之相”。故选C。7.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本文虽然没有矛盾冲突”错,本文有矛盾冲突,如开篇少校的倨傲与老人的不卑不亢之间的矛盾冲突。故选A。8.①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给危急老幼孕优先看病;②医术不保守,向同行无私分享自己独到的用药之道;③帮助青年成长,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走向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④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每点1分)【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凡来就诊者,官民一律排号,贫富一视同仁。此中空坐,乃为危急老幼孕所留”可知,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给危急老幼孕优先看病;②结合“用药如用兵,药方如排布三军,药引子如向导带路,纵三军再勇,向偏路错,何言取胜?”可知,医术不保守,向同行无私分享自己独到的用药之道;③结合“家书乃三弟所寄,二弟、三弟均已奔赴延安,信中劝己自训一师,抗日救国……先生仁心,竟和两弟相同”“战胜利日,鄙人当前来。报先生双医重恩”可知,帮助青年成长,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走向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④结合“急拆药笺,上书:‘贵人午时初,当有覆寨之厄。’”可知,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9.①人物形象方面,本文主要塑造了先生和少校两个人物形象,人物少,但先生和少校代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抗日力量,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②场景方面,故事围绕豫西清易镇庙坡这个小山村展开,场景集中,但这个小山村是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③情节方面,小说多用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紧凑,但“留白”等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很有张力;④主题方面,“朝为匪,暮为兵”的青年少校在以先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感召之下,走向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侵略者并取得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也表现了“青春的价值”“青年成长”的青春主题。(每点2分,任意三点满分)【9题详解】本题考查先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①人物形象方面,本文主要塑造了先生和少校两个人物形象,人物少,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先生有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尽心尽力,少校代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抗日力量,五次写到少校对先生的敬畏,既写出了少校对先生态度的改变,也写出了少校的思想转变历程。②场景方面,“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少校下马进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值音乐课,村校校园,响起一阵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故事围绕豫西清易镇庙坡这个小山村展开,场景集中,清易镇村校响起的高亢激昂的抗日战歌,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全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时代缩影。③情节方面,小说写了少校看诊与先生的对话,三位青年送匾谢恩时与先生的对话,先生引导少校走出人生误区时的对话,由于出色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情节有波澜和起伏。但“留白”等手法的运用,使情节很有张力,如少校离开后如何抗战、先生去世等情节略过不写,直接呈现结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④主题方面,小说写一个少校的转变,“朝为匪,暮为兵”,走向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借助看诊完成,在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了我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侵略者并取得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也表现了“青春的价值”“青年成长”的青春主题。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9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DF【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噫”是感叹词,一般单独断开,A处断开;“然”字表转折,一般在其前断开,D处断开;“此”作“能”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故选ADF。11.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错误。“度”: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节制。/“度”:标准,限度。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可见,两处的“度”意思相同。C.“引”:乐曲体裁之一。句意: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引”:是古代乐府诗体裁的名称。可见,两处的“引”意思不同。D.古代音乐分为七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和变徵。故选A12.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错误。文中所指是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B.“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音乐相伴”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C.“作者化虚为实,着眼于义理之阐述”错误。由听琴而上升到义理,此为“化实为虚”。故选D。13.(1)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从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2)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盖”,因为;“所以”,用来……;“化”,得到教化。(每点1分,句意1分)(2)“既而”,不久;“学琴于友人”,状语后置句,“于友人学琴”;“乐”,以……为乐。(每点1分,句意1分)14.①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②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③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因此他侧重从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每点1分,也可酌情把握采分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可知,强调古代求学之人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提出“礼”的重要性;第二段也提到,求学之人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所以,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可见,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而欧阳修则讲到了听琴疗病,他认为“喜怒哀乐,动人必深”;文末提到的“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更是强调和谐的音调,排遣内心的忧郁,抒发幽思,感动人心的影响。因此,同样是谈论音乐对人的影响,欧阳修侧重从实际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参考译文:(一)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术能够精通弓箭(武功)之事,还应当擅长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御术能够胜任车马之事,还应当懂得驱驰(策马快跑)的分寸。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应该辨明字体并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数术并非仅仅是布列算筹罢了,还要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吉、凶、军、宾、嘉五种庄重礼仪的规定多至三千余种,六乐的礼节仪式真可说是微细繁多啊。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但在礼节中学习射箭御马之术,在乐曲中学习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小时候在学校学习,长大后在朝廷参政时,对于各项军事技能本来就已修习好了。他们在家有私塾,在乡里有学校,在京都有国子学,学问上有老师的教导,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衣食住行上有节制,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文。乘车时有和谐的鸾铃之声,行走路时有悦耳的佩玉之声,闲居时则有《雅》《颂》之乐相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原因,琴瑟不会离开身边。他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礼仪规范都深入他的内心,这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细致入微的原因呀。孔子说:“人的修养,从《诗》中兴发情感,在《礼》中建立规范,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过去舜命夔主管音乐之事,以教育贵族子弟,说:“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严(周密),性情刚正而不残暴,态度随意而不傲慢。”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所以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可片刻离身,难道它们是虚设无用的吗?(二)我曾经得了过度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能医治好。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弹琴(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达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一会儿又发生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凄伤而急切;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而和谐。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而大风雨又在夜晚来到。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和睦地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的心弦。它能够用耳朵听出来,用手弹奏出来,如果选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