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总第四次)生物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总第四次)生物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9页大小:754.1 K上传日期:2023-11-14 09:14浏览次数:59U1 侵权/举报

山西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月考(总第四次)生物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内容:必修一、必修二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5分,31-32题每题2分,共49分)1.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无壁原核生物。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支原体没有染色体,因此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B.肺炎支原体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C.膜蛋白在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加工D.溶菌酶和青霉素联合使用,能增强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答案】B【解析】【分析】原核生物不具有染色体,不具有众多细胞器,只具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支原体作为原核生物不具有细胞壁,据此答题即可。【详解】A、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也不能以无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A错误;B、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B正确;C、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有核糖体,所以膜蛋白在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D、溶菌酶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支原体不具有细胞壁,所以溶菌酶和青霉素联合使用不能增强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D错误。故选B。2.在提取蛋白质A的过程中,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会直接影响蛋白质A的结构,当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过高时,蛋白质A的二硫键断裂,肽链伸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A的功能与其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相关B.高浓度的β-巯基乙醇破坏了蛋白质A的肽键导致其变性C.用适宜浓度的β-巯基乙醇处理蛋白质A并不会改变其氨基酸序列D.蛋白质A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后,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详解】A、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A的功能与其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相关,A正确;B、当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过高时,蛋白质A的二硫键断裂,肽链伸展,蛋白质A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但不会导致其肽键破坏,B错误;C、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过高时,蛋白质A的二硫键断裂,肽链伸展。蛋白质A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但是不会改变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后,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D正确。故选B。3.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B.线粒体外膜的蛋白质/脂质的比值比其内膜蛋白质/脂质的比值高C.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场所D.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进行复制并移向细胞两极【答案】A【解析】【分析】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各细胞器的作用:(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动力车间”。(2)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3)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在有丝分裂前期进行复制并移向细胞两极。【详解】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大都可以运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类分子,因此构成细胞膜的各种组分在膜两侧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A正确;B、线粒体外膜主要是与细胞质隔开,而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附着有酶的存在,因此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比外膜大,B错误;C、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不核酸,且脂质不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D、中心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D错误。故选A。4.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现采集到普通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若干,由于标签损坏无法辨认类型,某生物兴趣小组使用0.3g·mL-1的KNO3溶液处理两组水稻根毛区细胞,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I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后增,是耐盐碱水稻B.I组水稻细胞在BC段发生了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C.处理过程中,I组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D.Ⅱ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仅受限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用0.3g·mL-1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Ⅱ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而I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详解】AB、由图可知,I组AB段原生质体体积减小,发生质壁分离过程,BC段由于外界离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与I组相比,Ⅱ组水稻在0.3g·mL-1KNO3溶液中,细胞还有一定程度的吸水,说明其细胞液浓度比较大,Ⅱ组水稻是耐盐碱水稻,A错误,B正确;C、处理过程中,I组水稻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细胞的吸水能力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C错误;D、Ⅱ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不仅受限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还受到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D错误。故选B。5.研究表明,水分子能够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而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分子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与磷脂双分子层中间的亲水层有关B.适当提高温度能够加快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速率C.水分子的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D.水分子的自由扩散不消耗,通过水通道蛋白协助扩散要消耗【答案】B【解析】【分析】水分子比较小,即可以自由扩散也可以协助扩散,人们已经从细菌、酵母、植物、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多种水通道蛋白。在人类细胞中已发现了13种水通道蛋白,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关系。在拟南芥的细胞中已发现35种水通道蛋白。【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中间属于疏水层,A错误;B、适当提高温度.能够增加膜的流动性、加快水分子的移动速率,进而提高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B正确;C、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C错误;D、水分子自由扩收和协助扩散均不需要消耗,D错误。故选B。6.下列关于细胞内新陈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能是酶为其催化的酶促反应提供的一种能量B.1分子水解释放的能量大于1分子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C.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D.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光解和C3的还原都是吸能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ATP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水解往往与吸能反应相联系,ATP合成往往与放能反应相联系。【详解】A、活化能是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酶能够降低活化能,但是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B、1分子葡萄糖氧化分解能够释放2870kJ能量,可以合成很多ATP,所以1分子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于1分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B错误;C、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但是需要细胞提供能量,C错误;D、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在光下分解需要叶绿素吸收的光能,C3还原需要ATP提供能量,所以两个反应均为吸能反应,D正确。故选D。7.某实验室将相同的水稻种子分别置于正常条件(CK)、单一高温条件(H)和干旱一高温交叉条件(DH,先干旱后高温)下萌发,测定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此来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处理正常(CK)高温(H)干旱—高温交叉(DH)净光合速率/(μmol·m-2gs-1)5.371.784.95蒸腾速率/(mmol·m-2gs-1)1.420.481.66叶绿素含量(mg·g-1)2.00.51.8A.实验过程中使用层析液提取和分离色素时应防止试剂挥发B.单一高温和干旱一高温交叉条件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C.三组对照可知,经干旱处理的水稻不能耐受高温环境D.H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及气孔关闭【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是探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与否,因变量是水稻的光合速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实验过程中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A错误;B、与正常组相比,单一高温组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干旱一高温交叉条件处理没有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B错误;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用干旱一高温交叉条件处理时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均较小,说明经干旱处理的水稻对高温环境有了一定的耐受性,C错误;D、分析表格,H组高温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低,且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CK组和DH组,推测可能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了光反应)及气孔关闭(影响了暗反应),D正确。故选D。8.秀丽隐杆线虫常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它是一种食细菌的线形动物,其身体微小透明,易饲养,繁殖快,发育过程中有131个细胞通过凋亡方式被去除,成虫仅含有959个细胞。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六位科学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为实验材料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秘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在其发育历程中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秀丽隐杆线虫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D.细胞凋亡是受特定程序诱导的细胞死亡,对秀丽隐杆线虫是有害的【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等过程都受基因的调控,都会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在其发育历程中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C、秀丽隐杆线虫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C正确;D、细胞凋亡是受特定程序诱导的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错误。故选D。 9.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这24个DNA分子大约含有31.6亿个碱基对,其中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不超过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基因中的碱基序列B.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和基因数目相同,但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沃森和克里克主要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D.构成每个基因的碱基都包括A、T、G、C、U5种【答案】C【解析】【分析】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2、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详解】A、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DNA中的碱基序列,A错误;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