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暑期质量调研 历史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暑期质量调研 历史
格式:docx页数:4页大小:732.1 K上传日期:2023-11-12 23:40浏览次数:382U1 侵权/举报

南京九中2024届高三暑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合计50分)1.西周晚期师寰铭文记载,周王派师寰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同时期的晋侯苏编钟铭文也记载,周王命令晋侯苏协同自己亲征,参加对东方“夙夷”的作战,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西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B.铭文记载完全反映历史全貌C.客观推动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诸侯权利义务实现有机统一2.西汉初,丞相选用列侯(列侯:一种爵位,在中央任职)充任,汉武帝时不用列侯为相,而是在确定丞相后才封侯,东汉光武帝则干脆废除丞相封侯的制度。这一变化( )A.极大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B.旨在防范权臣加强君主专制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说明内外朝制度正不断完善3.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C.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4.下表所示为学术界关于科举制起源的意见分歧(部分),其中前一种观点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观点依据结论科举制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读书、考试和做官的联系纽带在隋朝已经确立,后世不断完善科举制起源于唐朝《隋书》等所载诏令中“没有一处提到允许自举的话,其他文献也找不出有士人诣州郡自举的例子”作为科举制重要特点的“投牒自进”在隋代并未产生A.历史研究须以科学的史观对各种史料加以解读B.将科举制的起源往前推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C.《隋书》等古史文献存在严重缺漏,不足以取信D.隋朝创立科举制得到了大量实物资料的证明5.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6.《唐律疏议》规定:马球、角抵等对抗性体育运动的伤害,以“戏杀伤”定罪;射箭、弹弓等造成他人意外伤害,以“过失杀伤”定罪;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争斗,以“斗杀伤”定罪。这反映了( )A.基层教化的加强 B.礼法并施的执行C.国家治理的智慧 D.中华法系的确立7.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A.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8.内阁学士本备顾问而已,有时皇帝口授旨意命学士代笔起草文书。后来皇帝或年幼或无能,依赖日殷,其权渐重,尤要者为“票拟批答”权。内阁权力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内阁学士地位提升 B.司礼监的牵制减少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内阁获得了票拟权9.张燮《东西洋考》中记载“(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又“议征商税,以及贾舶”,后万历年间,开始征收“引税”。据此分析可知( )A.明朝海外贸易讲究“厚往薄来”“友好交往”B.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C.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10.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代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 )A.督抚制度的固定 B.奏折制度的创设C.军机处的设置 D.改土归流的推行11.乡约在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有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12.中国古代实行乡、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这是“经”;宗族、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社会的管理网络。这重在强调中国古代( )A.基层自治意识增强B.基层组织的严密性C.宗法制度根深蒂固D.践行礼法并施理念13.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近代外交理念开始萌发B.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C.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14.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B.加快推进政治变革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D.维护清朝封建统治15.如图是1912年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之际的时事漫画《一年来之回顾》。该漫画旨在( )A.肯定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B.反映现实政治倒退的现状C.回顾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D.赞誉革命党人的政治觉悟16.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以上政策主要反映出( )A.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B.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发生了改变C.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D.民主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17.1956年12月,针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自由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较大个体户的手工工场和“地下商店”等现象,国家领导人给予肯定,称之为中国的“新经济政策”。这主要表明( )A.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B.中国共产党借鉴了苏联的经济模式C.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D.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建设的新探索18.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引发了苏联的强烈反应,《真理报》发表评论说:北京正在利用“美国牌”努力加剧美苏对抗,其主要考虑并不在外交关系的正常化,而是想实现其更大的权力目标。这说明( )A.美国旨在帮助中国消除苏联威胁B.美苏两极对峙转向三国并立局面C.中美关系改善冲击世界政治格局D.苏联加快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步伐19.据希腊神话记载,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时,通过让岩石长出橄榄树而得到众神认可,成为雅典城的保护神。而橄榄油的交易在古代雅典人的经济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右图所示为雅典城邦制形成初期的商人兜售橄榄油的壁画)。由此可见( )A.人文主义思潮最早兴起于雅典B.古代神话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文学创作超前于社会现实生活D.雅典民主制植根于特殊的环境20.西塞罗宣称:“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它扩及所有人之中,始终如一,永恒不变。颁布有违这一法律的条例,是宗教所禁止的,即便部分地废止它也不可以,同时我们也无法通过元老院或人民摆脱它的约束。”他意在强调“真正的法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B.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C.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D.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21.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1539年颁布维勒科特莱法令,要求全国所有法院的司法文件都必须用法语撰写,不得再用中世纪以来教士惯用的拉丁文。此外,以往由教会法庭审理的民事诉讼都改由国王法庭审理。这一措施( )A.强化了世俗王权的地位B.使法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C.有利于新教在法国传播D.推动了自然法在近代的复兴22.美国制宪会议在讨论行政机构的权力执掌时,威尔逊曾反复强调,“一人比三人更负责,三人会彼此争雄,直到一人统治另外两人……要控制立法权,必须将其分解;而要控制执政机构,就得把它合一”。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由此可推知,美国这种行政体制的设置意在( )A.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B.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C.加强国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D.通过集权强化国家行政能力23.19世纪后期,英美两国都实现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两国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据此可知( )A.改革实现了两国政治的民主化B.两国在政治上实行权力的制衡C.两国在完善政府结构,适应工业化需要D.两国通过文官改革消除了官员腐败行为24.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①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7年,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局面的形成②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至1952年,美国共向西欧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导致了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③1950年至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年均GDP增长率将近5%,被称为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大繁荣时期”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解决了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④1973年美国放弃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价;西方各国货币对美元由固定汇率转为浮动汇率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A.①B.②C.③D.④25.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D.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二、材料解析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合计50分)26.(16分)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第二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