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解析)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解析)
格式:docx页数:30页大小:56.2 K上传日期:2023-11-12 09:08浏览次数:168U1 侵权/举报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上)二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数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然后传递给读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回答问题。红旗谱(节选)梁斌朱老忠斟上两碗茶,跨上炕沿问:“兄弟!咱先说说,为什么单身独马地闯关东?”严志和喝了口茶,呆了老半天才伸直了脖子咕嗒地咽下去,摇摇头不说一句话。朱老忠看他像有很沉重的心事,慢慢地走过来坐在一旁。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可说呀!”严志和还是低着头连连摇晃脑袋,实在闷得朱老忠不行。他知道严志和自幼语迟,你越是问,问得紧了,他还打口吃。朱老忠说:“你还是这个老僻性严志和沉着头呆了一会,才从嘴唇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一句话,说:“甭提了,觉得话中有因,立时紧皱眉头问“村乡里又出了什么大事吗?”严志和慢吞吞地说:“可是出了大事情!”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半天才说:“说起来话长呀……前三年,咱地方打过两次仗,打下骡子车和洋面来发洋财。不承望逃兵们从保定捅来了一个团,架上大炮,上深县请来个黑旋风,从中调停。你想黑旋风是个什么家伙,这才罢兵。五千块大洋钱摊到下排户身上呀,咳!一家家庄园地主乱打哆嗦!”严志和说起话来,他就得说半天。朱老忠一听,心窝里像有一股火气,向上拱了拱,他又问:“他们上排户不摊?”严志和说:“我那大哥!你还不知道?上排户哪里出过公款银子?回回都是下排户包着。”严志和说着,朱老忠心里那股火气,就像火球一样在胸膛里乱滚。他攥紧拳头,长了胡子,村乡里好事的人们抱他的粗腿,叫冯老兰。”这时,朱老忠心里那个火球,一下子窜上天灵盖,把茶碗在桌子上一放。伸开手拍了拍头顶,又倒背了手儿,闭住嘴呆了老半天,才盘脚坐上炕沿严志和把两条胳膊一伸,捋起袖子,放大了嗓音说:“他霸道得更加厉害了!”朱老忠一时气愤,大腿一簸,一下子碰着桌子档儿。哗啦一声,桌子上汤水横流。这时,朱老忠才猛醒了过来,不叫滚落地上,嘴上打着响舌儿说“啧,啧,失手了。”又笑嘻嘻地找了块擦桌子布来,擦干了桌子上的茶水。严志和并没有看出朱老忠心气不舒,心里想:这人儿,倒是山南海北的闯荡惯了,闭上眼睛呆了一会。猛然间放开铜嗓子说:“他更加厉害了?好,出水才看两腿泥哩!”话声震得屋子里嗡嗡乱响。一说到锁井镇上的冯老兰,分外眼红。可是他不露声色,暗自思忖……严志和直了直腰,想别看不动声色,脾气许是越发地耿直了。朱老忠又问:“你们也没人跟他打官司?”严志和说:“打!看怎么打吧!锁井镇上出了个朱老明,串联了二十八家穷人告了状,我也参加了。头场官司打到县,输到保定法院。三场官司打到北京大理院里,又输到大理院了!”朱老忠问:“输到底了?”严志和说:“都输得趴下了!不用说朱老明是拿头份,输了个稀里哗啦呀,日子过不成了!”朱老忠问:“锁井镇上的事,回来碰上朱老明,到他家里串了个门。听他念叨打官司的事,就说:‘我也算上一份!’一句话输了一条牛。咳!完了!走啊,咱在这地方算是直不起腰来了。”朱老忠立起身来,在地上走了两遭,把头一摆,摇了摇头说:“不走!”严志和又低下头呆了一会子,说:“不走又怎么办?我肚子快气崩了,咱哪里惹得起。”朱老忠红着脖子脸,把胸膛一拍,举过头顶,说“这天塌下来,可是志气了一辈子。没有别的,咱为老朋友两肋插刀!有朱老忠的脑袋,行不?”严志和忽闪着长眼睫毛,看着朱老忠,愣了抽袋烟的工夫。看朱老忠刚强的气色,才有些回心转意,颤着长身腰,要不咱就回去?”朱老忠看说动了严志和,心上又鼓了鼓劲,跟他干!”严志和又慢慢地抬起长眼睫毛,说:“我的大哥,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细声细气儿说:“咱跟他拉长线儿,‘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严志和听了这句话,弯下腰沉着头,瓷着眼珠盯着地上老半天,难呀,穷家难舍、熟土难离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闯关东”的行为、“民团”“壮丁”“公款银子”等说法,都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B.严志和对于朱老忠的询问迟迟不答,写活了严志和因担心口吃而说话迟钝的性格特点。C.运用谚语是小说的特色,“出水才看两腿泥哩”“扎一锥子不冒血”等,都极具表现力。D.严志和最后不再闯关东,不仅缘于朱老忠,也缘于他对故土的留恋、畏惧出走的艰难。(2)关于小说中叙述打官司一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老明等二十八家穷人与冯老兰连打三场官司,说明他们斗争很坚决,冯老兰恶势力很强大。B.按常理本该能赢的官司,锁井镇穷人却从县里输到保定,再输到北京C.严志和串了个门,听说打官司,多说一句话,代价太大,让他又后悔又气愤。D.穷人们先被摊派五千大洋,又输了三场官司,没了活路(3)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将朱老忠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请简要分析。(4)小说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一)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不敬,请逮捕。”上曰:“萧太傅素刚,望之所坐,语言薄罪,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哀恸左右。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折而不桡,身为儒宗,近古社稷臣也。(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