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格式:docx页数:9页大小:2.3 M上传日期:2023-11-10 21:54浏览次数:357U1 侵权/举报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分析样题七年级历史(开卷)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表明北京人可能(     )A.过群体生活 B.会制作工具 C.用磨制石器 D.吃米熟食物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蚩尤 B.炎帝、黄帝 C.黄帝、嫘祖 D.仓颉、隶首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更是也。”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神农和夸父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织中交融而成4.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禹传子,家天下 B.武王建立周朝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西汉文景之治5.如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6.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     )A.打制石器 B.制作陶器 C.铸造青铜 D.烧制瓷器7.殷墟出土的文字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阶级分化的加剧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8.“(春秋时期)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豕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材料反映出(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诸侯完全取代周王C.世袭制得到加强 D.西周时期政局稳定9.“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10.“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1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12.如图水利工程中的“宝瓶口”处引水流入渠道主要用于(     )A.分洪 B.水运 C.排沙 D.灌溉13.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是(     )A.老子 B.孟子 C.韩非 D.墨子14.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15.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16.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17.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佛学的主导地位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8.下列出土的文物可以佐证秦朝历史的是(     )A. B.C. D.19.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抹,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法律严苛 C.徭役繁重 D.等级森严20.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歼灭了秦军主力C.建立了“张楚”政权 D.建立了西汉王朝21.下列成语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破釜沉舟 D.四面楚歌2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其时间可以表示为(     )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3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23.西汉初年,面对“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的社会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有(     )①轻徭薄赋 ②罢黜百家 ③以德化民 ④勤俭治国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24.采纳大臣晁错建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提倡以农为本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高祖 D.汉文帝25.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增加财政收入 C.稳固政权统治 D.减轻农民负担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南方和北方都出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聚落,……中心聚落既是权力和经济的中心,也是宗教祭祀的中心。在尧舜时期,各地已产生邦国,并出现了邦国联盟,这些都属于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突出现象。——《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更朝建立。……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文化影响深远。……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而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中外历史纲要(上)》(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南方和北方”出现的典型“农耕聚落”遗址。据材料指出“中心聚落”在早期国家形成中的地位。尧舜通过何种方式成为“邦国联盟”的首领?(2)夏朝的建立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商朝“文化影响深远”的一例成就。据材料概括西周的国家治理方式及影响。(3)综上所述,概述中国早期国家的演进过程。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牛尊材料二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汉书》材料三   士阶层的发展及其独立、自由之意识的觉酰,为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思想界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派别,当时号称“百家”。社会变革中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些现象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诸侯国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变化的直接原因。这一变化对当时的民族关系起到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描述了战国时期哪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据材料,指出“学术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及“这些思想家”提出主张的出发点。(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汉王朝是继秦之后的第二个统一帝国,无论是秦帝国治国的终验和教训,还是完备的官僚体制和统一的观念,都被作为丰富的遗产保留下来,对秦汉之际的人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摘自《中国通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秦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指出秦长城的起止地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铸就了大中国”根基的两条措施,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3)“汉王朝”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它“保留下来”秦帝国的哪些“遗产”?(4)综上所述,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DAACCABDDDAA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ACBCDAADC26.(1)南方:河姆渡遗址,北方;半坡遗址。地位:既是权力和经济的中心,也是宗教祭祀的中心。禅让制。(2)禹;青铜文化,如司母戊鼎;治理方式:分封制;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3)过程:由农耕聚落,到产生邦国,再到早期国家的形成。27.(1)新现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作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诸侯国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原因:春秋争霸;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实行变法,经济军事实力大增,逐渐兼并周边弱小的国家,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3)百家争鸣;孟子,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重要条件:士阶层的发展及其独立、自由之意识的觉醒;出发点:针对现实,如何治理国家。(4)社会大变革时期。28.(1)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目的:抵御匈奴;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措施:郡县制、统一文字(其它符合题意的也可);根本原因:秦的暴政。(3)建立者:刘邦;“遗产”: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大一统观念。(4)历史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