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1)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1)
格式:docx页数:4页大小:26.9 K上传日期:2023-11-09 01:12浏览次数:484U1 侵权/举报

衡阳市八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2345678910BABCBACDBC111213141516ABDACB单选题详解1.【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了解安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它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中国古代“书画同源”,材料中的刻画符号已具有明显的记事功能,说明原始文字已发展到新阶段,故选B。没有看到阶级分化与对立的等现象,故A项错误;单一的文化遗产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故C项错误;双墩遗址在淮河流域,所以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而以管子和墨家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认为音乐会导致统治者和民众沉沦且无法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他们对礼乐制度认知的不同,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而非单纯的艺术,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以民为本”的民本理念,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诸子间的“和”,故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秦汉通过“里”来实现对基层百姓的严密控制,但到了东汉(依据《后汉书》)“里”既要举报违法乱纪行为,也要表彰好人好事;治理增添了扬善教化功能,体现了伦理色彩,故选B项。材料无法看出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排除A项;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是从汉武帝开始,无法体现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治理过程,无法看出结果,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两税法。根据题干信息“据地出税,天下皆同”,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资产(土地)为主,而且扩大征税对象,包括王公贵族,体现出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平原则,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错误;题干中是唐宣宗的舅舅,并非因土族衰落而不能免税,是征税标准的改变,故B项错误;两税法简化了征税项目,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宋代……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到宋朝,文化由贵族化向平民化演变,这种文化转型一方面受到门阀势力日渐衰落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向着世俗化方面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理学发展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市民文学地位的变化,故排除C项;多元发展趋势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D项。6.【答案】A【解析】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先秦以来,山林祭祀是国家权力网络中的标志性符号,象征中央政府对四方土地的管辖权,清代对新疆地区山川祭祀,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治精神文化的运作,在新疆地区物化的仪式象征,是清政府将新疆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秩序中的重要象征,塑造了大一统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排除D项。对山川祭祀不等同于宗教文化,而是广义上的地域文化,故排除B项;“瓦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虎门条约》的签订交涉过程中,清廷力图进一步完善“圈居”这一美妙蓝图,将来华的外国人“圈”起来,尽力把他们的一切行动置于清廷的体制框架之内,反映了清廷仍沉浸在传统的朝贡体系思维中,C正确。中国近代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开始是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排除A;“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是清廷力图把来华外国人的一切行动置于清廷的体制框架之内,而不是反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排除B项;虽然不平等条约已签订,但耆英等对近代国际关系中通行的条约外交体系还鲜有耳闻,排D。8.【答案】D【解析】考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影响。从表格中可看出,第--批留美幼童归国从事的职业有行政、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这些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留学教育孕育了革新社会的新力量,故D项正确。从第一批留学人员职业看从事商业的人是极少数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排除A项;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治变革是维新运动,其经济、思想政治力量奠基主要得益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排除B项;甲午战后,学习西方从科技领域转向政治层面,新文化运动转向文化观念层面,均与材料中的职业无直接关联,故排除C项。9.【答案】B【解析】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阐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党的八七会议关于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对秋收起义后迅速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也有重大的影响。这说明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尚未彻底摆脱苏联道路的束缚,故排除A项;C项与当时史实不符,“广泛认可”表述夸大,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认同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1927年8月7日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主要涉及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过程,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正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正确引领的结果,故选C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结果,当时无法体现优越性,排除A项;经济发展速度不等于国家“实力”,排除B项;当时主要是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成功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经济。根据材料可知,1976~1980年,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水平之间差距很大,存在较尖锐的矛盾,工业化需要的市场、原料、劳动力等得不到满足,故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解决工业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故A项正确。八字方针是1960~1962年间,以调整工农业发展比例为中心,当时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迅速回落,故排除B项;计划经济建立的必然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中城市化水平最高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工农业发展不平衡,故排除D项。12.【答案】B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根据题干信息墨西哥实行“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美国成为其投资和贸易的主要来源”可推断,造成墨西哥无法长治久安的原因是其依赖美国等国家经济发展,独立性弱,故D项正确。墨西哥反对殖民斗争赢取了胜利,是彻底的,但因经济落后再次遭受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渗透,故A项错误;题干未体现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B项错误;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墨西哥无法长治久安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宗法制的村社制度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定期分给农民使用,农民集体劳动,集体消费,过着平均主义生活,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是推行新经济政策的一大阻力,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排除B项;在二十年代,苏联领导人尽管在一些理论问题和具体经济政策上有分歧,但都同意加快发展大工业,都把这看作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国家独立的关键,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已经暴露,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D项。【拓展】宗法制的村社制度、集体主义精神、民粹主义思潮,在俄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15.【答案】C【解析】中情局开展文化冷战的主要资金来自马歇尔计划的秘密资金。根据马歇尔计划,为了使美国援助西欧的资金能大力发挥作用,每个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都应将一笔与援助资金数目相等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对应资金。根据协议,对应资金由美国和受援国共同使用,其中95%为受援国合法财产,而5%的部分则要作为美国政府文化冷战的秘密经费(约2亿美元),归中情局使用。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根据题干信息,欧元纸币图案以“欧洲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题,一方面,浓缩了欧洲文化传统,体现其文明阶段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欧洲文化的共同性和整体性,旨在促进欧洲人的身份认同,故B项正确。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二战后初期,西欧开始走向联合,故A项错误;欧元图案的设计风格无法体现对美国经济霸主的冲击作用,故C项错误;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不完全都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D项错误。【原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地方权臣刘坤一的洋务外交思想。(10分)【参考答案】(1)特点:(4分,任答两点即可)①深受“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外交秩序,形成朝贡外交体制,以政治目的为主(宣扬国威),注重外交礼仪,忽视经济利益。②以和平为外交原则,以文化传播为外交手段。③对于各种交通出入进行严格控制④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区别对待态度。成因:(4分,任答两点即可)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③儒家思想的影响。④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⑤汉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背景:十九世纪末,正是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造成严重边疆危机的时期。灭国亡种之忧日盛,救亡图存呼声日高。这种因素极大地刺激了爱国者的政治敏感,刘坤一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2分)评析:从刘坤一毕生的外交实践可以看出,他的外交思想深具下列特色。首先是务实。刘坤一抛弃了晚清封建官僚阶层普遍具有的思想——即笼统的排外主义,能因地制宜,表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机动性。其次,“忠君卫道,安境护民”是刘坤一洋务外交实践的出发点,围绕这一主题彰显了他维护民族大义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情操。其三,和绝大多数封建官僚一样,刘坤一对帝国主义侵华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所谓的“羁靡”,也无非是对殖民者稍予以国家和民族权益。(6分)总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强弱悬殊而又回天乏术的形势下,两害相较取其轻是现实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刘坤一的“务实”到又凸现了一个深具远见和开明的政治家的形象。(2分)【改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参考答案】争议背景:(2分)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垄断社会必需品的生产经营来获取利润以支持汉朝庞大的财政开支,同时也是想通过这一手段削弱富商大贾与地方诸侯的实力,以稳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在汉武帝统治晚期乃至昭宣两朝,盐铁官营的负面影响却更多的暴露出来,使得西汉汉武帝之后的社会矛盾急剧尖锐起来。在这一背景下,西汉昭帝时期,汉朝召开了一场“盐铁会议”,财政大臣桑弘羊等人与来自社会“贤良文学”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争议内容(双方所持的观点):贤良文学一方代表民间力量(或儒家知识分子),要求废止盐铁专营。其理由如下:盐铁专营不利于教化民众(或导致民风败化);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官营产品质量差、价格贵,不方便民众日常使用;盐铁专营,造成官商勾结,加剧贫富分化等。(4分)桑弘羊一方代表政府官员,认为盐铁专营不应废止。其理由如下:盐铁归于民间,则不利于控制百姓;盐铁专营可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盐铁专营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财政经费来源等。(4分)争议分析(争议缘由):从安定国家稳定边境等角度来看,盐铁专营政策不应废除,历代王朝对这一制度的继承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从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给民间造成的危害,以及维持王朝长远统治的角度来看,盐铁专营玫策急需调整或收缩。(4分,一分为二从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综上所述:“盐铁专营之争”体现了双方治国理念的不同(或儒法治国理念的不同)。国家治理应在谋求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兼顾民生。(2分)【改编】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恰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