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页数:16页大小:269.5 K上传日期:2023-10-31 00:14浏览次数:333U1 侵权/举报

二O二○年全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I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据此判断,与该遗址居民生活的时代最接近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答案】D【解析】【详解】良渚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处于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因此半坡人与良渚遗址居民生活的时间是最接近的,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C。综上故选D。2.“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的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灭亡。可见,材料主张变法图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不是颂扬汤武功德,排除A;材料也不是批评商朝暴政,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不是强调以礼治国,排除C。故选D。3.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 D.反击匈奴袭扰【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有在封国内继续分封的权力。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诸侯自己分封的权力,把诸侯封国内分封的权力收归至中央。这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政治举措,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众建诸侯”会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与反击匈奴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B。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C符合题意;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排除A;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5.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A.耕作方式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骨耜到铁制农具再到曲辕犁的发展,体现了农具的改进。牛耕图体现了从农业生产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发展。四张图整体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A正确;冶铁与材料无关,B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第一张图无关。C错误;原始农业的兴起与第二、三、四张图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A。6.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C.经济实力较强 D.对外交往密切【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宋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此地经济实力的增强,促使当地文化的兴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明显增多。C符合题意。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和B。材料中属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与对外交往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7.“(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主要叙述了古代中国重要的药学典籍的颁布发行情况。可见,历朝统治者对于药学的发展都较为重视,支持药学典籍的出版。因而可见古代药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药学发展与国家力量支持的关系,不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排除A;商品经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均与材料中国家支持药学发展的信息不符合,排除C和D。故选B。9.下面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A.民族自治 B.对外贸易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设立台湾府是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康熙时,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及设置伊犁将军是对新疆地区的管理。设置驻藏大臣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材料的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C符合题意;民族自决不符合材料边疆管理的特点,排除A;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显然不符合材料的边疆管理特点。排除B和D;故选C。10.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点:《天津条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是“1871年”、“今长江”、“洋船往来”可知近代列强获得了在长江的航运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中国和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拥有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B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时列强势力还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A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都晚于《天津条约》,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要求。CD错误。综上故选B。11.“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但他们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社会进步的部分质变和量变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这些人”应包括A.李鸿章 B.康有为 C.章炳麟 D.孙中山【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洋务运动。解题思路:根据“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中国近代化的先驱”等信息可知,这批人物所掀起的运动是洋务运动。这批人物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们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救亡图存,虽然改革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正确;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章炳麟、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所领导、参与的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组成,与题意不符,排除BCD。综上故选A。12.“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材料“辛亥革命……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就是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文化教育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A。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D。故选C。13.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前夕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点:新文化运动。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心里眷恋帝制”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帝制已经被推翻了。“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说明思想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在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D正确;ABC时期帝制尚未被推翻,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14.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最早产生于英国的广播剧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广泛流行,中国此时诞生了一大批宣传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日本的侵华,中国文学艺术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的结果,这主要反映了民众关注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只是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广播剧,并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思潮泛起,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内容都是广播剧,没有说明历史研究水平提高,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故选D。15.“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1941年,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A.完成土地革命 B.巩固苏维埃政权C.团结抗战到底 D.组织百团大战【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点: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1941年”等信息可知,1914年正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决心继承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遗志,坚持全民族抗战,坚持团结,抗战到底。C正确;土地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中共的抗争对象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AB错误;组织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C。16.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农业合作化运动。解题思路:根据“1953年”、《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等信息可知,漫画认为小农经济相对脆弱,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因此要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B错误;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仍然是小农经济,C错误;工业化建设运动与与材料主题农村改革不相符,D错误。综上故选A。17.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理解正确的是,中美两国A.分歧消除 B.结为同盟 C.结束敌对 D.正式建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双方结束了敌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正确;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中美两国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分歧无法消除。A错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