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文档>基础教育>试卷>精品解析: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170.3 K上传日期:2023-10-30 21:22浏览次数:412U1 侵权/举报

机密★启用前南通市202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号。2.第Ⅰ卷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第Ⅱ卷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1-10题须用2B铅笔填涂)。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1.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与相关解释或结论不一致的是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B.夏日雨后初晴,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主要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B、夏日雨后初晴,气温较高,路面的水渍很快消失,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很快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选项解释正确。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呈酸性,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2.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A.Na B.H C.Cl2 D.2N【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表示的是钠元素、一个钠原子和金属钠;B表示的是氢元素、一个氢原子;C表示的是氯气、氯气是由氯元素组成的、一个氯分子、一个氯分子是由2个氯原子构成的;D表示的是2个氮原子。故选A。考点:化学符号的意义3.如图所示,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选项滴管内物质平底烧瓶内物质A稀盐酸镁条B水氧化钙C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D碳酸钠溶液稀硫酸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平底烧瓶中盛有另一种物质,挤压滴管滴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鼓起,说明瓶内压强变小。A、稀盐酸和镁条反应生成氢气,瓶内压强变大,不符合题意;B、水和氧化钙反应放热,瓶内压强变大,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瓶内压强变小,符合题意;D、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变大,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推广使用新能源 B.大力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D.人走灯灭、节能减排【答案】B【解析】【详解】A、推广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A不合题意;B、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垃圾的产生,会造成污染,B符合题意;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既能将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C不合题意;D、人走关灯、少开空调可以节约电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D不合题意。故选B。5.金属M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一定排在氢的前面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弱C.M可能是铝D.反应前后M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M能将银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说明M比银活泼,但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M不一定排在氢的前面,如铜,不符合题意;B、由A的分析可知,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不符合题意;C、在化合物中,铝元素一般显+3价,而M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故M一定不是铝,不符合题意;D、化学反应前后,M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有关“水”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可以将海水转为淡水D.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负极的2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气泡,所以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选项正确;B、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统称氢元素,氧原子统称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选项错误;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将水中的可溶性物质与水分离,即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不可以将海水转为淡水,选项错误;D、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连接电源正极的玻璃管中生成氧气,负极玻璃管中生成氢气,所以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倍,选项错误,故选A。7.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是A.金属铜 B.干冰 C.石墨 D.食盐【答案】B【解析】【详解】A、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符合题意;C、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D、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8.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玻璃破碎 B.动物呼吸 C.水结成冰 D.酒精挥发【答案】B【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详解】A、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动物呼吸过程中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水结成冰过程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9.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解释错误的是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答案】A【解析】【详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中含有香味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10.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A.面粉和米粉:碘酒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水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N2和CO2:澄清石灰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面粉和米粉中均富含淀粉,均能使碘酒变蓝色,不能鉴别,选用试剂错误。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升高、降低,可以鉴别,选用试剂正确。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选用试剂正确。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氢氮气,可以鉴别,选用试剂正确。故选:A。11.现代航空技术使用高能燃料液氢和助燃剂液氧,在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发生燃烧时生成水。下列有关氢气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是()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D.氢气、氧气和水都是化合物【答案】D【解析】【详解】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其构成分子分别是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不符合题意;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氢分子、氧分子变成了水分子,不符合题意;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D、氢气、氧气分别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符合题意。故选D。12.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氯化钾 B.磷矿粉 C.硝酸钠 D.硝酸钾【答案】D【解析】【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详解】A、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错误;B、磷矿粉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错误;C、硝酸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D、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答案】C【解析】【详解】A、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C、燃烧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或空气,“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确;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4.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有关下列几种化学符号说法正确的是①2CO2②K2CO3③N④⑤A.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①② B.③表示一个氮分子C.⑤表示的是一种离子 D.④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答案】D【解析】【详解】A、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但化学式前加数字只能表示一个分子。①不能表示一种物质,②可以表示碳酸钾。错误。B、③是氮元素符号,不能表示一格氮分子。错误。C、⑤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不带电,不能表示离子。错误。D、④是硫酸根离子,右上角数字和符号可以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正确。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15.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___________g。(4)关于图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答案】①饱和②.KCl③.50④.AD【解析】【分析】【详解】(1)烧杯②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上层清液是达到饱和状态;(2)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3)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4)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烧杯①中的固体全部溶解,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